鲁迅文字背后的满腹柔情
谈起中国文学的代表,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鲁迅,即使很多人没认真读过他的作品,也知道他的人。
常人熟悉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但实际上他从小还是美术的酷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就写过自己一学期书没读多少,画画却画得越来越好,后来为了用钱还自己把一学期画的画卖给了有钱的同学。
长大后的鲁迅依旧没有减少对美术的热爱,别的作家只负责写,而他同时钟情于设计自己出版作品的封面,从字体到图案都有巧思,至今看来依旧是别出心裁。
北大的校徽也是由鲁迅先生设计。“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更有“脊梁”的象征意义。他是从中国传统的瓦当中得到灵感,还有些在模仿篆刻印章的意味。
这所有的事情反而解开了一个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前几年在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萧红穿着一件红色新衣到鲁迅家,特地走到鲁迅面前问他:“我的衣服好不好看?”,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说:“不大漂亮”,觉得她“配得颜色不对”,一顿得评头论足反倒让萧红有些不高兴。
原来鲁迅不止喜欢美术,还对时尚颇有见解,据说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自己设计过一件衣服。
除了美术书画,篆刻也是鲁迅最爱的收藏之一。
鲁迅生于书香门第,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脱离不了家庭的影响,而他的叔祖周芹侯就喜好篆刻。鲁迅一直珍藏的“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就是他叔祖刻的。
“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
据说周芹侯多才多艺,也擅刻印,虽刻得比较业余,但在十几岁的孩子眼里,也算不同寻常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书中曾有一篇这样写道:
“又有一回不记何年,中房芹侯在往调马场舟中,为鲁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圆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颇好,不知怎的钤印出来不大好看。这印是朱文的,此外还有一块白文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绿杉野屋’,似乎刻得不差……”
还有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不得不提。记得那时,全中国小学生的课桌上都有一个“早”字,那都是效仿了一个叫周树人的小朋友。当然不是因为刻了“早”字就能成为鲁迅,重点是刻字的人就是鲁迅,我们只是在破坏公物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鲁迅对于篆刻印章的内行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一九一六年,绍兴印人杜泽卿将自己的篆刻作品编成《蜕龛印存》一册而求序周氏兄弟,周作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大哥熟谙此道,仅写了个草稿,就寄呈鲁迅来修改润色。
《蜕龛印存》序是《鲁迅全集》中唯一一篇关于篆刻的文章。鲁迅的改定稿只短短四百来字,但将古时印章的传说、起源和发展以及印章的实用和审美价值等,都一一交代了,文末还不忘夸赞了作者的印章“用心出手,并追汉制,神与古会,盖粹然艺术之正宗”。
因为喜好篆刻,鲁迅也因此与许多篆刻名家成为了好友,其中交往最多的是书画篆刻家陈师曾。
陈师曾名衡恪,号槐堂,晚清同光派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大家陈寅恪之兄。他和鲁迅早年曾同窗于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弘文学院,后又同在民国教育部共事,而且他们趣味相投,关系自非一般。陈师曾作印古拙淳朴,老辣浑穆,深得鲁迅喜爱。
陈师曾替鲁迅刻印多方,如“会稽周氏收藏”、“会稽周氏”、“俟堂”等,《鲁迅日记》大多都有记载。其中“俟堂”一方印颇有深意,当时陈师曾问鲁迅印章要刻何内容时,鲁迅便说:“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罢。”
其句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意思是君子居心坦荡等待上天使命,而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的幸运。当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任职,时局动荡,人心难测。这方简单的印章就蕴含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这便是文玩“另外”的用处。
“会稽周氏藏本”是鲁迅的收藏印,是陈师曾所篆,张樾丞所刻的木质印章。陈师曾因不善刻木,于是写好印稿就请琉璃厂的刻印名手张樾丞代劳。张樾丞是当时享誉京城的治印名家,从小在琉璃厂刻字铺里当学徒,十分经过刻苦用功。他擅刻各种材质,尤其刻铜印、铜墨盒镇纸等为当时一绝,传说后来新中国开国大印也是他所刻制。
鲁迅得陈师曾介绍,先请张樾丞刻了“会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两方木印,非常喜欢,后又多次去求刻,还代别人求刻,如《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一日就记有:“下午同陈师曾往留黎厂同古堂,代季市刻印,又自购木印五枚。”据查这五枚印分别是:“随喜”“善”“伪”“翻”“完”,皆为鲁迅校碑鉴赏之用。所见“随喜”一印,虽为木质楷体,却刻得古朴苍莽,饶有金石味。
再好比另一方由陶寿伯所治的朱文“洛文”的印章,阔边细朱古玺印式的朱文印,苍茫古朴,疏密有致,虽然不常用,但还是可以在一些作品中发现它的踪迹。
鲁迅一生的笔名有几十个,“洛文”就是其中之一,是鲁迅为了嘲讽国民政府反动派而取的名字。当时国民政府称他为“堕落文人”要逮捕他,而他是绝不会屈服的,就化用这样的名字继续用文字去战斗。
这幅鲁迅的书法中所用的就是“洛文”印章
当然,鲁迅最常用的印则是在上海居住时在西冷社定制的,这一花就是好几块大洋,可见鲁迅对于篆刻的喜爱非常,毫不吝啬钱财。
这方印是吴德光(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之子)所刻,汉白文印印式,印文“鲁迅”,端正大方,朴实劲健,是鲁迅最常用的印章,早期的图书上,这方印经常出现在版权页做印花。
鲁迅晚年还经常使用两方略小一点的印章,一白一朱,分别是“鲁迅”和“旅隼”。这两方印都是齐白石的女弟子刘淑度的作品。1933年鲁迅在致郑振铎的信中还特意提及:“名印托刘小姐刻,就够好了。”信中的“刘小姐”指的刘淑度。
这两方印不仅充满着齐派刀法的老辣大胆,还有些女子特有的柔情在。据传说这两方印齐白石也看过,他还指点了“旅隼”的“旅”字并且动了刻刀。若传说为真,那是又为这方印添加了一丝传奇。
鲁迅晚年病重后还专门让人刻了一方“生病”印章,凡有书信来就在回执上加盖这样的印章,发信人一看便知原因也不会着急等回信了,这也算是印章的一种妙用。
管继平曾在《梅花知己 民国文人印章》中提到:“文人和印章,或者准确地说,印章和文人,常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为,文人未必个个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无疑问,一定就应该是文人了。尽管文人善用笔,印人须舞刀,听起来仿佛是一文一武,而实际上刀和笔,原本就是一回事。”
但其实对于鲁迅来说,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刻刀可能反而是“文”,只是一种爱好,因为他的一生是用笔在战斗的一生。
拓展阅读: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