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
论文摘要:课内实践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方式。在界定课内实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合理性
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们倾情投入,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与实施。但是,毋须讳言,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并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内容简单”、“组织形式不规范”、“覆盖面有限”等诸多的困境和弊端,使教师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不是实践教学唯一的内涵,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成为教师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及其合理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界定课内实践的内涵
纵观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各种界定和解析,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围绕其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自我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依此看来,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是课内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之一。它既不同于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的课堂理论教学,又不同于对场地、经费、时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课内实践教学是摒弃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生动、原汁原味的“实践资料”(比如:学生专业实习获得的资料、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资料、假期接触社会积累的资料等等)或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这种“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社会’”的课内实践方式在实践中逐渐被验证,教师们开始认同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合理方式和最佳途径。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广泛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在笔者看来,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我们只有使“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发生在每一堂课上,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瓶颈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貌合神离”的。“课堂教学”即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即是“社会实践教学”,一个在课堂内展开,一个在课堂外开展,导致了这两种教学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和难以整合的困境。其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偶尔的提问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也是单向的互动,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课堂抬头率不高,教学流于形式。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没有把其中的“课堂实践”环节剥离出来,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活动空间,妨碍了学生的活泼发展;也没有给学生以任何的思维空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学者把它狭义地理解为将课堂实践活动排除在外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以至于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然而,社会实践教学在目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首先,它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事实证明,只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经费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其次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困难,覆盖面有限。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像理论教学一样,面向全体学生。然而涉及学生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普及性的社会实践教学都将面对场地、交通和安全管理方面等问题,使得实际组织起来难度较大。最后,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不强及其效果无法保证。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大班合堂教学形式,每个思政课教师要面对好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实践教学无法积极实施,而且,很难落实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逐个检查和指导,造成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第三,通常情况下,高校组织学生社实践活动的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还有高校的其他部门,如学工处、团委、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系(部)等,即使他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负责授课的教师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分属不同的管理系列,两者各自为阵,不能有效结合,从而使“知”与“行”之间的距离人为拉大,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如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仅仅是要等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后才开始,那么,这种整合是难以如愿的,因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现实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总是滞后或被搁置。
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立足现实,想方设法,克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瓶颈,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方式。
(二)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合理性的认知
“教学相长”是自有教育以来的一条古训,也是现代教育与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者与学者,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正是教学相长规律在具体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克服了“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课内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重新建构中获得真知,在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矛盾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相比,课内实践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课内实践对经费需求少,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课内实践的实施需要;二是课内实践可操作性较强,只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可在课堂上精心组织覆盖全体学生的实践方式,使所有学生受益,并且能够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如果在开展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随时都可调整。三是在课内实践的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相互交流,积极互动,使得师生感情不断增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相长。因此,在当前资源不足、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探索课内实践方式显得既必要又迫切,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三)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同时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取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敷衍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会失去根本;实践教学是深化,轻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势必流于空谈。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展开,以课堂教学的理论为指导,来进行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环节的选择、教学地点和方式的确定。另一方面,课堂理论教学要依赖于实践教学,搞好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其实效性。只有高水平的课堂理论教学与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可靠保证。
尽管如前所述,课内实践相对于社会实践具有节约教育资源、时间短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参与面广等独特优势,能够做到教学相长,但课内实践毕竟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能完全取代社会实践实现“外化践行”和校园实践强调“现实体验”的作用。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方式,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创设
课内实践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秉承着“育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对课内实践教学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创设了一套突出“合作学习”特色、形式灵活多样的、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的实施方式。 合作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主要做法是教师将每班分成4-6人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各种学习任务。
以“合作学习”为特色的课内实践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生活感悟或时事评议。这是根据课程性质创设的实践方式(“生活感悟”适用于“基础”课,“时事评议”多用于“概论”课)。学习小组可以近期你所见、所闻的事件为选材范围,包括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生活中让你有所思有所悟的大小事件,提炼2-3个关注主题,学习小组充分讨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形成共同的感悟或评议,并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收集整合、编辑制作PPT课件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主讲人在课堂上进行5-8分钟的陈述,由教师和其他学习小组进行点评。这种课内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能力的舞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性想问题慧眼看世界,端正世界观、价值观,效果显著。
(二)专题研讨。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关的研讨题目,提前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各学习小组在课后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小组相对一致的认识写成发言稿。课堂上围绕研讨题目,各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其间,对有争议的观点,可以展开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及总结。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与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表达中加深理解,在讨论中自主学习丰富知识。
(三)情境模拟。即根据教材章节内容,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通过现身说法消化教学内容。如“基础”课,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可根据课程内容组织“人生价值拍卖会”;上社会公德时,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小品表演;在法律内容时,可以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展现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四)主题演讲。这是强调“说”的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讲的主题,如“我的大学生活我做主”、“今天,这样的爱国行为令我感动”等,学生课前已经过思考和讨论,在课堂进行演讲比赛。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率一般不高,但效果良好。即便不参加比赛,作为观众欣赏别人演讲也会获益颇多。
(五)案例评析。教师选取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或典型行为,在案例阅读与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提出精心设计好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各小组之间可以交流看法,最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以案例评析方式开展的课内实践教学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在于通过案例评析,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意在锻炼学生作出决策的能力,推导、验证伦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精选案例与问题设计是关系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贴近性和情趣性,设计的问题要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六)影视观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选择播放具有代表性的、经过剪辑的、短小精典的视频或教育类影片。教师设问,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最后,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或课后写一篇读后感。影视观摩教学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内实践方式,借助于形象生动的画面与声效,教学效果最好。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较好地把课程内容渗透到了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效地践行了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学生既掌握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如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生活感悟”等合作学习实践方式,使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让同学们锻炼了思维,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彼此协作,体会了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培养了团队精神。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了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同时,有利于学生逐渐由学习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商英20___-2班的钟文秀同学在座谈会中说:“我蛮喜欢上思政课的,喜欢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精彩讲授,尤其是课堂的实践教学方式把我们松散的心带动起来。如新闻播报、感悟活动等课堂合作学习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带动我们的积极性,也让我们有机会锻炼自己和体现小组的合作精神。”;数控20___-3班李仕威同学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集思广益’的教学思想,让我们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使我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使课堂充满快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