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秦军,苏国红.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研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4(3):97-99.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