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细数拱小若干细节

文章 2019-07-14 04:04:28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弟子规》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

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细数拱小若干细节

初到拱小,一进门,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有着文化的熏染。校园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有着浓浓的书香氛围;

初到工作室,一坐定,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厚厚的一摞书,24本;

无意间,瞥到放在那摞书的最上头——《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下来了兴致,翻看起来。

原本,自己所在的学校自06年开办以来就一直以“走进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连续开展了五年的读书活动。《弟子规》就是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接触的第一本国学书籍,《弟子规》也是我们一二年级孩子要求必读必背的一本书。我虽对《弟子规》内容较为理解,但是对于钱文忠教授的这本解读,却一直未读过。于是,刚好借机拜读。一个下午的时光,时间回转,我穿越到四百多年前的清代,不能自已……耳畔,偶尔传来几声脆脆的风铃声,又将我的思绪拽了回来,很是巧,傍晚的校本研修时间竟然也是观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1080字,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文句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它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既是儒家的基础,也是人性的基础。想来无数学校学习《弟子规》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弟子规》虽然是一本“古书”,但钱文忠教授的“解读”却非常好读,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掰开揉碎了讲也不过分。他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弟子规》中没有高妙的东西,都是非常细节的规定,然而就是这些规定,决定了我们是中华民族。”

是啊,学习国学,不正是希望将几千年的文化凝炼,落地成文化么?

那,我们,学习中的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于是乎,闭上眼,印出了几个拱小的细节……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工作室里,几个学员凑在一起闲聊,对拱小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说道:学生90°的鞠躬和问候礼。嗯,的确让来过拱小的人,过目不忘,呵。

早晨,王校长、保安师傅、值周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还有家长,构成了拱小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每个进校门的孩子,都是那么整齐划一地行礼:标准的90°弯腰,面带微笑,同时向门口的校长、老师、同学、保安师傅一一问候。“同学,早上好!”,值周的同学、老师们同样问候着,还有,回应的当然还有王校长那富有磁性的极具特点的男中音和招牌式的微笑。可爱而稚嫩的一声声问候,亲切而柔和的一声声回应,和着拱小早晨清新的空气,相信来过拱小的人不会忘记,路过拱小的人不会忘记,走进拱小的人更不会忘记。

走在校园里,不时遇上几个孩子,几位老师,虽然互不熟悉,却已然像多年的师生,多年的同事般点头、微笑、问候。还有,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那90度的鞠躬。这时候,心,暖暖的。

我想,拱小孩子是幸福的,不是吗?“拜恭敬”曾被许多人不齿:现在社会还需要这些吗?早过时了!不,没有,拱小人给了我们答案: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的这些细节、礼节在拱小得以诠释,这些细节需要我们社会传承下去,那么首先就从小学做起,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将这些美德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去影响我们的生活。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拱小的老师是忙碌的,总是那么步履匆匆;王校长更是忙,一会儿开会了,一会儿又在接待不知哪里来的参观学习的客人。可是无论多忙,你会发现,他们做起来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你会发现,他们已经把拱小当成了自己的家。“家”,总是那么整洁,而又温馨。

又是一个早晨,放下包袋,准备去食堂用餐。前面,一位不认识的女老师在走着,忽然,她停下了脚步,继而又后退了两步。怎么了?我停住了看。她弯下了腰。哦,我这才发现地上有一张一元硬币大小的纸片。那名女老师捡起那张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的一张纸片,走了。看着她的背影,我的心头,一热。也许,在她的眼里,这再平常不过,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是我的心却被触动了。有时,看见地上有纸屑之类的,忙不迭就会喊上旁边的学生扔进垃圾桶里,忙起来,有时也会将它忽略,更何况是那么小的一片呢?哦,那个美丽的背影!

看,晨会上,王校长手中的那片落叶;

看,洗手间,每一个门外的搭扣;

看,工作室外边儿那一尘不染的铜牌;

看,目之所及,每一个拱小的细处;

……

你都能看到什么,想到些什么……

如今,家长们都喜欢择校,择什么?当然是师资还有学习环境等。是啊,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众所周知的孟母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我想,拱小的孩子是幸福的。拱小的老师们用自己的言行,最自己的德行来告诉孩子们:拱小,是您正确的选择!拱小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我:任何事,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碎的事,看似不起眼的事,都应该注意。不慌乱,不畏惧,不轻视,良好的习惯就是如此形成的。

我想,在这个意义上,研习《弟子规》,其目的并不在于学习知识和文化,而在于训练我们的道德,提升我们的道德,让我们知道如何讲规矩,如何按照规矩办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遵守规矩,不管是道德上还是法律上的,那么,在长期遵守规矩的情况下,社会的信任感必然可以借助规矩而得以重建。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方文山写的《弟子规》,不会唱,却觉得抄下来,挺好:

从前从前 孔夫子的语言

我们沉淀 那论语学而篇

两代之间 从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的 那天学会分辨

默默许愿 一千两百多年

好长好长的一大段的时间

渐渐渐渐 在康熙的年间

那弟子规 微笑登场出现

……

[知识拓展]

《弟子规》读后感一

我很欣喜的通过尚学路上图书室这个平台,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染头,不小心染膏进眼睛里了,喊我帮忙。我却只顾玩电脑,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要知道,妈妈头上那一丝丝银发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表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的宝贵时光。我们所知道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在课桌上刻的“早”字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要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还有一件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和我一起学琴的邻居家的姐姐一开始对弹琴十分喜爱,而且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一个曲子几天就能练完,有些曲子都不用老师指导,她就能自学弹下来,琴班老师非常喜欢她。可是在她妈妈给她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电子琴之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往日那股学琴热情了,再后来她就干脆放弃了,无论老师家长怎样规劝,就是打动不了她的心思,老师也为她感到惋惜。我想:我一定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决不轻易放弃!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有一个姐姐,她吃饭十分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天天小零食离不开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乐鸡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红柿。从来没见她吃过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发烧天天伴她左右,身体也十分虚弱。虽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岁,但是每当我们两个人走在街上,大家都认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为我个子比她高,身体比她结实。我一定要把《弟子规》这本书推荐给姐姐看,让她和我一起健康成长。

我们班同学趁中午吃午饭时,总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结伴去买零食吃。尤其张悦同学特别喜欢吃油炸串,天天买炸串吃,常常吃得肚子溜溜圆,直打嗝。那天中午,我们又在有说有笑地吃饭。突然,只见张悦脸色苍白,眉头紧锁,捂着肚子,还不时发出呻吟声。同学们见状,赶紧问她怎么了。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肚子疼,哎呦哎呦。”幸亏老师及时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她得的是急性胃肠炎,主要就是因为吃东西没有节制,胃受不了,才得了这种病。为此张悦同学休息了半个多月,耽误了很多课程。我们同学个个引以为戒,再也不敢暴饮暴食了。

对照《弟子规》,我每读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它朝夕相处,我就会成为一个既懂事又快乐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二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