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三、课文的哪些内容是言志与喻人的?你体会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杨比喻什么样的人?用白杨的特点寄托什么样的志向?
提示:抓住爸爸的话、作者对爸爸话的理解以及结尾含义加以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你还能找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吗?和大家交流一下以。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一引导。
五、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你们给分析一下吗?
提示:引导学生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加以分析。如: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你能发生物与人和理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吗?
提示:此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法的深入认识,为以后学生写此类的作文做一定的铺垫。回答此问要启发学生抓住问题的关系来理解,而此关键便是白杨的外形特点与内在精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板书设计:
白 杨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