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狗的驳诘》
引导语:《狗的驳诘》出自鲁迅《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这首诗巧妙地通过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驳,指出狗虽势利,但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是比狗还更加势利的,从而对那些势力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欢迎阅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2〕;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2〕铜和银这里指钱币。我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鲁迅散文《狗的驳诘》创作背景
作者鲁迅从目睹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张定璜翻译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
鲁迅散文《狗的驳诘》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全文仅有160余字,却笔锋锐利,辛辣有力。作者鲁迅通过梦中一段离奇荒诞的经历,即“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作者鲁迅是十分憎恶的。尤其那些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政客、帮凶文人,作者鲁迅斥之为癞皮狗、叭儿狗,甚至连狗都不如的东西。此文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达到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家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与《死火》比较起来,这篇《狗的驳诘》,无论在构思的规模,意象的创造性,还是在作者传达的隐藏度等方面,都简单明白多了。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