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国学入门系列之 《弟子规》不能这么教

文章 2019-07-14 02:53:22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全国范围内国学风潮的兴起,国学《弟子规》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佳之选,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学习《弟子规》?

随着全国范围内国学风潮的兴起,许多幼儿园开办起高价的国学班,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划为必须强制修习的国学课程。

我们说国学有益,然而这是在多种条件之(http://www.ruiwen.com/wenxue/)下的,首先要明确的便是国学的概念。然而要命的是,现在人们对于国学启蒙的认识普遍有偏差,认为国学便仅仅局限于《弟子规》等启蒙读本。但其实,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推送中所说的,国学的范围涉及极广,上到诗经楚辞、儒家经典,下到唐诗宋词、两汉大赋,都属于国学的范畴,这些内容对于让学龄前、小学阶段的孩子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语感",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只是《弟子规》,孩子同样可以学《幼学琼林》、《千字文》。我们始终倡导,国学的引导与教育应当从兴趣出发,以培养习惯与爱好为目的,而不拘泥于教材与形式。

可是为什么只有类似《弟子规》等的启蒙读物被各地中小学、教育系统奉为圭臬?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我们大部分的学龄前、小学老师,并不具备很高的国学修养与水平。讲《论语》、讲《楚辞》、讲《道德经》,要远远比讲《弟子规》难得多;问一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未必有多少老师知道是什么意思。受本身的水平限制,自然是《弟子规》更为简单直白。全篇看下来,无非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教育孩子如何"听话地顺从"。这也是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家中开始国学启蒙教育的原因。

反观现在的一些国学教育,并没有钻研国学中能实践于现实的部分,而一味的追求形式主义,甚至行跪拜大礼,这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只有教的人首先学透了、读透了这些经典,然后在生活中一点点将圣人的道理融合进来,才能最终形成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道理。

另一个原因,即与《弟子规》等读物的内容有关。很可惜,我们大多数人的理念仍是想要教育孩子"听话",而不是"遵守规则"。

"听话"与"遵守规则"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听话是无条件的顺从,所以才会有"指鹿为马"、黑白颠倒,而遵守规则意味着一个辩证的思考过程,在遵守既有的道德、法律、人事规则的前提下,敢于质疑与发声,所以才会有达尔文在教会面前的据理力争,才会有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如果说《千字文》教孩子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全唐诗》教孩子从诗学、美学的方向理解世界,《九章》教孩子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目光看待世界与追求自我,那么《弟子规》都教了一些什么呢?

要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 责,须顺承";要孩子对阶级尊卑毕恭毕敬,"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 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现代社会所追求的自由、思考、平等、独立,在这些条条框框中,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直接打倒在地。

然而难道这便是我们想要孩子从小接触国学的目的么?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国学热潮中稳住自己,擦亮眼睛,教孩子学《弟子规》,学国学?

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会有一部分因为脱离时代、逐渐违反常规而落为糟粕。这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尤为明显。因此,家长在教孩子国学、背《弟子规》之前,首先需要自己熟读这些文本,以一名现代社会、具备完整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的视角,帮年幼的孩子分辨孰是孰非。

其次,在抛却了那些落后的部分之后,将尚留下的,有益有用的部分,以简单直白的形式传授给孩子,最好能以亲身示范的形式进行。"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单只这一条便是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在生活中不趋炎附势,不歧视贫穷,对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汉都报以尊重,只有这样做的父母,才能有修养良好的孩子。

因此,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好把关的工作。再将经典融入进生活之中,以自己的亲身行动来逐渐影响孩子,而不是让这些古训沦为为了背诵而背诵的无用品。我们很难仅通过背诵一些经典让孩子形成完整、正面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家长引导的过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