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 弟子规

文章 2019-07-14 02:39:05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李毓秀的《弟子规》,会给我们讲解哪些国学家训呢?我们阅读下文理解不“自暴自弃”与“人皆可以为尧舜”之间的关系。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智慧,教子治家的秘法,端正门风、光大门楣的宝典。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传世家族背后,都有一部家训宝典;其家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主要储存在其家训里。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李毓秀的《弟子规62》,理解不“自暴自弃”与“人皆可以为尧舜”之间的关系。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疏译]

不要自己败坏自己,不要自己抛弃自己;

圣贤境界并不遥远,努力即可逐渐达到。

[解读]

《弟子规》8章360句1080字,今天这两句,是最后一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结句,也是《弟子规》全文的收尾。

《弟子规》如何来收尾呢?励志!类似于我们现在遍地的励志文章,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弟子”们作激励。

“勿自暴,勿自弃”,是从反面入手,提醒人们要珍惜自我,不可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出自《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自己败坏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说什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什么。言不合礼义,叫做自己败坏自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去依仁、循义行事,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放自我的精神家园,义是人们遵循依从的正确道路。一个人自暴自弃,相当于空着好好的家园不去居住,舍弃正正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换成更通俗的话说:自暴,就是破罐子破摔,自我毁灭;自弃,就是随波逐流,自我放弃。

人是万物之灵长,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宝贵而神奇,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怎么能不好好珍惜、有所作为呢?即便人生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也不应自暴自弃,而应拼命扛起命运之闸,推开光明之门。

傅雷先生曾经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的《译者献词》里写过一段话,特别适于我们激励自己与命运抗争: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圣与贤,可驯致”,是从正面落笔,勉励人们圣贤境界并非遥不可及,“人皆可以为尧舜”,可以通过自我努力渐渐达到。

“人皆可以为尧舜”,出自《孟子·告子下》:“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换成现在的话说:尧舜之道,并不复杂,不过“孝悌”二字罢了。你如果穿着尧舜般的衣服,说着尧舜般的话,做着尧舜般的事情,你本身已经是尧舜了。你如果穿着桀纣般的衣服,说着桀纣般的话,做着桀纣般的事情,你本身已经是桀纣了。

孟子的话,与《弟子规》全文的主旨——孔子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无二致,或者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告诉我们:圣贤境界,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日常修行,作点点滴滴的积累提升,渐渐向圣贤的境界靠拢,最后一跃而为圣贤之人。

儒家圣贤的成长之路就是最好的例子。儒家有五圣、十哲、七十二贤人,从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下,哪一个是生而为圣?都不是。孔子本人,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他人也类似,都是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仁义之路上一步步艰难修行,才最终成为圣贤。他们的人生,最生动地说明了只要不自暴自弃,而是笃志有所作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学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人一旦想有所作为,往往立志高远。事实上,从古到今能成为圣贤的人寥寥可数。既然如此,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妨现实一点,不必强求自己非成为圣人不可。其实,能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于家于国有用之人,已经非常成功,非常幸福。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