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由来

文章 2019-07-14 02:27:40 1个回答   ()人看过

国学《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钱文忠老师说:它和《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称不上是经典,从来没有听说过科举考试要考国学《弟子规》的。国学《弟子规》跟《三字经》来比,从历史悠久的角度来讲,也无法相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到今天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而国学《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小册子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一般认为是公元 1662 年出生,公元 1722 年去世,活了六十岁,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一个离我们这么近的人,生卒年限不确定,居然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说明当时对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李毓秀,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举人没有考取过,进士跟他没关系,更别说状元,榜眼,探花,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秀才能干什么呢?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时候可以当官,进士当然是当官的。秀才只能当孩子王,还教不了什么好书,当不了书院的三长,只能开个私塾。

那么,为什么他能写出国学《弟子规》呢?李毓秀,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其实,有时候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成,李夫子就是一个典型。在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方面,却是一个很棒的学者。后来,他创办过一个学校,叫《敦复斋》,讲学取得了巨大成功。

李毓秀,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他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方面的成果,他还写诗,比如他留下的一部叫《水仙百咏》书,写了上百首咏水仙的诗歌,这些书现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哪一部呢?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国学《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所留下的众多著作中,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那是因为《训蒙文》后来经过了另外一个人的修订,修订后改名为国学《弟子规》。从此以后,开始在一些私塾里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应该说,这个人是国学《弟子规》的大功臣,如果没有他的修订和改名,就不会有后来的广泛采用。

现在,书店里的国学《弟子规》,各种版本有几十种之多,我买到的就有十几种。我发现,书上印的是国学《弟子规》原著李毓秀,修定者是谁呢?在众多版式本里,居然出现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哪个对?哪个错?按照我的意见,应该是贾存仁。其中的考据太复杂,就不在这里说了。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没有鼎鼎大名的国学《弟子规》,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当然,这是由这部书的本身所决定的。国学《弟子规》这部书是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是接着孔子来讲的。核心思想是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的押韵方式形成。

国学《弟子规》采用《三字经》的形式,用了仅仅三百六十句, 1080 个字的篇幅,对我们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国学《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基本的伦理,基本的规范,所以,极有影响,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

这样一部书,也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形成良好行为规范,懂规矩,守规矩的一部传统教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