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6篇

文章 2019-07-14 02:03:29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1:《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想必我们都熟悉这流传千古的名句吧!《弟子规》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世间上的真理,如何为人处世,从而为我们今后的道路照亮一盏盏明灯。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每个人在说话前,必须要把诚信摆在首位,有了诚信,才会有立足之地。还记得那个一诺千金的诚信者——马云吗?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外国风险投资家誉为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马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讲信用,就是一诺千金,就是“言必行,行必果”。“信用不是金钱,但它比金钱更重要。”马云说:“阿里人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珍惜每一个客户,只有得到他们的信任,公司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以诚信赢得尊重,以诚信积累财富。”他都做到的,他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创业奇迹。

“事非宜,勿轻诺。”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就不要轻易地承诺别人。列宁是一位很讲信誉的人,即使对孩子也不例外,他曾经许诺过逢年过节要与孩子一起欢度节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新年快到了,他因生病不能起床,但他坚持守信,答应孩子们的一定会做到,于是他便坐着轮椅参加晚会,华盛顿曾说过:“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切莫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诚信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遵守承诺以致名扬千古。唐太宗以诚治天下,他相信用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不愿像以前帝王那样用诡诈的手段对待臣下。商鞅立木树信的故事家喻户晓,因此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将这一美德传承下去,“天才因素有三:第一是诚实,第二是毅力,第三是才智。”承诺是金,我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信守诚诺的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篇2:《弟子规》读后感

偶然间,听到邻家小孩爽朗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从古至今,孔融让梨让我明白凡事要谦让,孟母三迁,让我感受到品德的培养,立木为信让我知道诚信的重要……

在《弟子规》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信”有人说“诚信是一块金子”而我则认为“信,诚也,诚,信也”,诚和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古代,诚信就十分重要,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木头,并当众承诺,有谁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但是无人肯信,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了50金,有人将信将疑将木头扛到北门,商鞅立即将50金给他,这就是著名的“立木为信”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商鞅才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而他的变法也因此而展开,秦国逐渐强盛,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诚信,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灭亡,反之,则会灭亡。

而现在,诚信渐渐不受人们重视,就拿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作为一个婴幼儿奶粉企业,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对于刚出生的婴幼儿来说,奶粉的质量更应严格地保证,但厂家竟然为了“利”而丢掉“信”。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完全不顾婴幼儿在饮用后会得结石症,到最后,因贪图利益,而丧失别人的信任,从而走向破产。

别人要讲诚信,我们亦是如此。诚信如同一架天平,往往改变一点点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正如杨澜所说: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信任的崩溃,只需一句谎言就够了,可见诚信多么重要啊。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处、从自身做起、诚实守信,继而影响身边人,全社会人人都守诺,持之以恒,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兴国安邦。

想到这儿,我不禁喃喃到: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

篇3:《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中有言:“次谨信”,“谨”即要谨慎小心,“信”则要诚实守信,从中,我领悟到了做人做事要讲求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将伴“信”至天下!

“凡出言,信为先。”每说出一句话来,一定得以诚信为首要。即诚信是做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具有的。诚信是做人之基,立业之本。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曾子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守诚信,对一个还未懂事的孩子就如此诚信,那么,他对待家人,别人,国家呢?不更是如此吗?所以他声名远扬,他为信守承诺而杀猪的故事千古流传。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他做到了言必信,所以他得到了好的回报。他赢得了别人的信赖与尊重,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年来,信用危机已经大大增长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弟子规》教育我们道:诈与妄,奚可焉。那些尔虞我诈的事千万不要做,不要让邪恶充斥我们的纯真心灵,法国拉罗什夫科曾说过:“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因此,我们要让诚信伴我们至天下,则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用这些抵御生活中的污点,则心灵会更加安定。

一个人守信,折射的不仅是他自身的素养,更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的内在素养。

一个守信的人才能够光荣步天下,一个守信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被国际所信赖。

所以,我们要坚守“信”,做一个诚信之人,彰显我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因为我们而伴信至天下!

篇4:《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意思大概是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人在考虑自身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生活中有人不愿意别人给自己取绰号,认为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但他们却偏偏给别人取绰号,还大言不惭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有人不愿别人开口说脏话骂自己,认为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但他们对别人却是脏话不绝于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面对生活中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解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如看见不好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而不愿诸如此类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们处处为他人设身处地地考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他人,这就如同在严寒中谁都会需要一堆炭火来驱赶寒冷一样。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其实很简单。就拿扫地这一很小的事例来说吧,没有人愿意去干那些又脏又累的重活,那又该留给谁去做呢?因此必然会有人会考虑到这一点,会主动去干那些重活,这就是为他人着想的简单事例。做到处处为他人考虑,就要从扫地这一小事类推到其他的事上,如取绰号,说脏话;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取绰号,也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说脏话。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需要在为他人考虑到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如果这样,一者别人不愿接受,二者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人们常拿“强扭的瓜儿不甜”,这句俗话来说婚姻的自由,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别人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没必要去接受别人的强制。拿农村的老话来说就是“摁着牛头喝不着水”反而会使牛产生抵触的情绪,这又是何苦呢?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事必定不会有好结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条条的大道理,但是做起来真的有点不易。只有不只以自己为中心,考虑他人的感受,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5:《弟子规》读后感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深有感受,特别是在入则孝那一部分,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还做得非常不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像这个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做到,每次父母叫我做一些事时,我都懒在那里看电视不闻不问,而且有时候很不耐烦,可是每当自己让父母给自己做事时,父母都会做而且做的很好,我每次就算是做了,也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于父母的教诲,我一直觉得那是啰嗦,所以我经常不喜欢听,而且动不动就发小脾气,对父母的责备我更是不屑一顾,而且经常喜欢埋怨父母,其实想想都是我的错,父母苦口婆心最终都为我好。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一点我更是没有做到,我连跟爸爸妈妈洗脚都没有洗过,他们病了,我感觉自己连句安慰话也说不出来,只记得自己病了,父母对我很呵护,更别说帮父母尝药了,而且从来没有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其实《弟子规》里面的很多我都没有做到,读完《弟子规》,知道了做人的规矩,处事与处世,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改掉不好的毛病,在父母叫我做事的时候,认真对待,

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要认真学习,不让父母伤心,那样父母就可以开心,不会责备我,即使犯了错误但是我依然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因为父母终究是为我好。

出去玩时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哪里,回家时也慰问了父母,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我做到了,《弟子规》带我们学习了很多,那些刚步入学堂的孩子们可以从小开始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准则,从小培养各种好的习惯以及一颗善良的心,《弟子规》可以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敢的承认并改正。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相信《弟子规》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我亲眼见证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背后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和忠诚、信义等,我觉得应该把它做为人生的准则,规范我的行为,让我今后不再犯错。

做完那些最基本的要求之后,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将剩下的力量留去学文,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有余力,则学文。

篇6:《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本书。虽然全书只有一、两页,但是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完的。而《弟子规》中最重视的应该就是孝吧,正是所谓“百善孝为先”。

说到“孝”,感觉已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字了,可是要真正地做到孝,从《弟子规》中来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看过《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后却总是觉得太封建礼教化了,不是说《弟子规》中的孝不对,而是觉得它特别适合在宫廷之中推行。就像宫廷中的皇子、公主们见到自己的父母,还要下跪请安的那种环境中。就我在家的情况而言,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保持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更好,让父母有一个好的心情也是孝的一种啊。也不是一定要父母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一叫就马上冲过去,那岂不是要时时刻刻都把神经绷得紧紧的?也太有压力了吧?但是,毫无疑问,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按照《弟子规》上的话去做,只有偶尔可以顽皮一下,毕竟上面的要求也都是最根本的孝敬父母之道。

想一想我们“90后”尤其是“00后”在家中的情况,就会知道学习《弟子规》已经十分刻不容缓了。在家里根本不是“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分明颠倒了过来。孩子是家中的宠儿,有时叫一声,说不定不只是父母一个箭步跑来,连爷爷奶奶也一走蹒跚着来了。平时若是放学时下雨了,就打个电话给父母让他们来接,父母赶紧冒雨冲来。要是有什么事儿来晚了还会老大不愿意,撅着嘴巴不停地嘟囔着。虽然这些事儿从未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也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做得不够好。而这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难忘而且感到愧疚不已。

这件事发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要在暑假期间返校。返校有两个目的:检查部分作业,看看完成的情况和打扫学校卫生。可是我一放暑假就把写作业的事抛到九霄去外去了。到返校那天同学来找我一同去学校时,我竟然还在睡觉!直到妈妈喊我起床去上学时,我才想起自己的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写,便赖在床上怎么也不肯起来,还要赖说:“谁说是今天返校,明明是明天……”妈妈见我怎样劝都不肯去学校就狠狠地让我吃了一顿“皮带炒肉”,可是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竟然“宁死不屈”地任妈妈打也不去学校。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差一点儿就流着眼泪跪到我面前求我去学校了,幸好被邻居阿姨拉住了。我见妈妈这样,马上哭着抱住妈妈说:“妈妈别哭,我去学校,我去学校……”过后,妈妈拉过我,一面为我的伤口擦药,一面流着泪埋怨自己怎么打得这么重。这样一幅画面就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现在不时回想起来真觉得当时太不懂事太不孝了,竟然如此地不听话,让妈妈为我操心。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孝的含义——不能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要体谅父母,听父母的话。也就是《弟子规》中提到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到如今社会上许多人不照顾老人,随便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不管,更有甚者任年迈的父母以捡垃圾为生也不去理会,这还能被称之为“人”吗?也许当我们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父母时,孝就已经囊括其中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