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三陶渊明鉴赏
饮酒其三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大家阅读了这首诗,知道它表达的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饮酒其三陶渊明鉴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作品赏析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
空名又有何用!
(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译文〕
道德沦丧近千载,
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
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
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又能有多久?
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
如此怎能有所成!
鉴赏
表现诗人归隐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决心。怎样才能保持高尚坚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渊明看来,只有远离官场、归隐田园,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饮酒》诗中,有不少诗篇是反映他这种思想状况的。首先,诗人认真而又痛苦地回忆了他所走过来的人生道路。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仁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第十六首)“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竟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纪。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第十九首)诗人在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尊奉六经、胸怀济世大志的人。在宦海里几经周旋以后,他的理想破灭了。这使他很痛苦,但又不愿逐流世俗,于是“终使归田里”,走上了辞官归隐的道路。所谓“志竟多所耻”、“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是针对当时黑暗、混浊的社会现实而发的,也透露了他“逃禄归耕”的部分真实原因。
其次,在归田后,陶渊明不仅要排除社会舆论的袭击,而且还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为囿于世俗之见的人所不理解,曾招来不少非议和讥笑。他在《祭从弟敬远文》里就谈到了这点:“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面对着来自世俗的非议和讥笑,诗人的态度是“置彼众议”,走自己认定的路。在《饮酒》诗里,他不仅愤怒地指出“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而且表示要“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陶渊明这种置非议和讥笑于度外,毅然“息驾归闲居”,并且要一直隐居下去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有点勇气和胆识的。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诗人是这样描写的:“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踪。”(第十五首)由于家境清贫,人手缺乏,自己的住宅也呈现出一片荒芜冷落的景象。这种贫困的生活在第十六首中写得更具体,更形象:“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没有饱经饥寒煎熬的人,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语言来的。陶渊明不愧为生活中的强者,贫穷窘困不但没有把他压垮,反而把他磨炼得更加坚强。“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一些好心人出于对诗人的关心,也曾劝他出仕,他拒绝了。“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软,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玄监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深感父老言,察气寡所谐。纤髻诚可学,违己诅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诗中的“田父”,可能实有其人,也可能是诗人假托以寄意。对“田父”的好心,陶渊明是感激的。但要他出仕,诗人是不能接受的。
再次,陶渊明不肯与世俗共浮沉,而要固守穷节,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他呢?通观《陶渊明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点,就是从历代高隐先贤那里获得了精神力量。这一点很重要,不容忽视。他在《饮酒》诗中之所以反复提到商山四浩、伯夷叔齐、孔子颜回、荣启期以及汉朝的杨一伦、张挚等,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在上述人物里,有的是著名的隐士,有的是儒学的始祖,有的是安贫乐道的典范。他们都是陶渊明衷心景仰崇拜的人物。有时,诗人为他们钓高风亮节大唱赞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第十二首)有时诗人又为他们的坎坷际遇大鸣不平:“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宫不获年,长饥至于老。”(第十一首)陶渊明抬出历史上的亡灵,除了赞美膜拜之外,是另有深意的。赞美他们就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充分肯定,就是“觉今是而昨非”这一思想认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情他们,是为了抒发他壮志不酬,终身坎坷的不平之气,是他长期郁积在胸的怨愤情绪的自然流露。这种情况倘若证之以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也就更清楚了。比如写于比《饮酒》诗稍后两三年的《咏贫士》七首。在这组诗里,第一、二首纯属自咏,他把自己比喻为无所傍依、不见“余晖”的孤云,借以抒发他那闲居田园,孤独苦闷的情怀。此下五首分咏六位贫士,歌颂他们贫贱志不移的高尚气节。对此,邱嘉穗曾作了颇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余尝玩公此下数诗,皆不过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说起,便为设身处地,以自己身分准见古人心事,使人读之若咏古人,又若咏自己,不可得分,此盖于叙事后,以议论行之,不必沽沽故实也。”自咏与分咏并列,又总归在《咏贫士》诗题下,并且还“以自己身分推见古人心事”,很明显,陶渊明‘咏古人”,实在也就是“咏自己”总之诗人从这些高隐先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安慰、寄托,获得了鼓舞自己归贻到底,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力量。“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这就是他的结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