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心”意
导语:“诗言志。”李白的诗歌既有抒发感慨,寄托深远,对封建秩序和豪权贵戚不满的佳作,又有善于描写山河的壮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文字。大量的诗歌在读者的面前呈现出了诗人不同的心态,表达出诗人的不同的“心”意。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寄东鲁二稚子》就是诗人漫游金陵时候写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一个父亲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歌以写景开头,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农事、酒楼、桃树,“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诗人托春风带去自己对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唏嘘,尤其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充满了人世间共同的慈父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人流浪于江南,想象着儿女在桃树下玩耍。在玩耍中张望着父亲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谁来摩挲其背,爱怜他们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诗人李白仍不失一个父亲的慈爱之心。
二、忧愁心
李白的忧愁之心,有时源于对权贵的愤恨,有时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更有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诗人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之后写下的诗作,尤其是后两句的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带给远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仅说明忧愁无处可诉,也说明了明月分照两地,而朋友却不能相见。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该寄托了诗人多少的情肠?诗人依靠丰富的想象,把无情的月亮写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不幸的迁谪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权贵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时候,遇到了长安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异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异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漂泊的身世、难酬的壮志、炎凉的世态……不禁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江下赠韦南陵冰》的诗歌。诗歌以倒叙的形式追忆“安史之乱”后诗人与韦冰的遭遇,“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是被贬的官员,在相逢的宴会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说得清呢?“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这恍如梦境的惊喜,蕴涵着痛心的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宏图,都在“不得申长句”中被痛苦地压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长句”,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诗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细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月华雨露。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览池州时,写下了《清溪行》的诗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作为一生游览过千山万水的李白,在面对清溪水的时候,却一下子情有独钟。诗人首先创造了一个宁静又清寂的情调,让水清如镜的清溪,洗濯心灵的尘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着力描绘的清新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不正折射出诗人心灵不沾尘埃的那种空灵吗?
五、壮心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歌说:“太白诗歌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诗歌《玉壶吟》就体现了这一风范。 744年,在供奉翰林的后期,李白写下了该首诗歌。“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首句即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敲击着玉壶,吟唱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诗句,想着曹操一生取得的成就,而自己却壮志未酬,不觉悲从中来。先是对着秋月舞剑,接着是高声吟咏,最后是跟泪夺眶而出,但是,那气干云霄的壮心,通过引用曹操诗歌中的词语表现出来,“烈士”、“壮心”、“暮年”等词语含蓄地表明了李白内心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
李白诗歌中流露出的各种“心”意,正是帮助我们了解形成诗人性格的多种因素,让我们认识到一生浪漫飘逸的李白不是神,而是生活在历史岁月中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读他的诗歌,感受着他的爱憎分明,体味到他的仁慈,也分享着他对友谊的真诚,于是,诗人就有了“高山仰止”的形象。使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他的心灵的宽广与才情的丰富,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折服于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