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一: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学法点拨]
由观察阳光照射下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实验入手,探索物影长度变化产生的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经验介绍]
1、本节的内容安排如果按照参考书的分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凑,第三课时又显得比较空闲。而且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比较多。
2、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建议不必纳入课堂教学,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3、本节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都比较集中,学习对象属于宏观立体的天体运动,宜多安排模拟实验、挂图、课件演示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关键,将有助于理解掌握本节的其他内容。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有关地球公转的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 [教学路径]
在教学之前先做物影长度的实验,在实验中初步了解一天中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一课时
【引入】:黄鹤楼的屋檐设计 用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杆影的变化
通过观察,你发现一天之中杆影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回答的时候,最好能说出杆影的长短变化和朝向变化。)
【新课学习】: 观测杆影的发现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 概念: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杆 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有关。 思考:一天中的杆影最短是什么 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学生回答:正午的影子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 猜想:南半球中高纬度位置,正午的杆影会朝向哪个方向?
讨论:今天正午,温州和北京的太阳高度一样吗? 演示实验:在地球仪的不同纬度位置粘上几根火柴, 分布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等各点。 以一光源做太阳。
观察:火柴杆的影子在何处最短?正午太阳高 度何处最大?
概念: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现象简称直射。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在太阳直射点的物体,影子的长度是零。
结论:太阳的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长度越来越长。所以纬度位置不同的各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讨论:一年中,温州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谁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举例:观察射入室内的阳光,夏天和冬天比,哪个季节更深些?
课件演示:冬天和夏天北半球某地的杆影长度的变化。结合课件说明,夏天太阳高度大,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浅;冬天太阳高度小,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深。 结论:同一地方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设问过渡:物体的影子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或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为什么随季节而变化呢?) 地球的公转
课件演示:模拟地球的公转
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点的日期。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地球公转的特点(包括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公转的时候,自转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结论: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天,即一年。
设问过渡:地球的公转为什么会使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呢?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模拟实验:(或课件演示)突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 观察:在地球公转的时候,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概念:南回归线(南纬23.5○)和北回归线(北纬23.5○)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问题:冬至日和夏至日相比,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回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小;
○
夏至日,太阳的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
注:要求初中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似乎没有必要,知道变化就够了。
篇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及反思)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
本节主要学习地球公转及公转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的特征、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本节第一课时内容:太阳高度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特征。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可设计意图: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熟悉的杆影变化现象引出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通过读图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杆影的变化、读图、做好模拟实验是学号本堂可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察杆影和读图等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2、通过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三、教学重点
太阳高度角
四、教学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六、教具
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七、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幻灯片2、幻灯片3)
【讨论】操场上的旗杆,在一天中杆影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
(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思考】杆影长度与什么有关?(灯泡模拟太阳、电线模拟杆影)
【得出】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探究】 影 响 杆 影 长 短 的 因 素(幻灯片4、幻灯片5、幻灯片6)
【过渡】 同样长度的杆子,一根在我们学校的操场直立着,一根在北京天安门前直立着,在同一天的正午,它们的杆影会一样吗?
结论: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火柴杆影子为零。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2、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幻灯片7)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1、 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吗?(幻灯片8、幻灯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节变化,杆影长短也会发生变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3、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幻灯片10、幻灯片11、幻灯片12、幻灯片13、)
(二)、地球的公转
【活动】读图(幻灯片14、幻灯片15、幻灯片16、幻灯片17)
1、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2、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媒体辅助】视频:地球的公转
【结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小结】观测杆影的发现:(幻灯片18、幻灯片19)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太阳高度日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季节性变化:夏季比冬季大;杆影夏短冬长
2)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递减
八、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认识空间现象能力较差,对太阳公转及其产生的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有较大难度。本堂课我采用了“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等多媒体手段,效果不错。
1.动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篇三:《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案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第三节第三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里第三节。在内容上,它主要是讲述了由于地球公转而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分为太阳高度角,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等内容。在学过前2个课时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活用和迁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出发,通过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复习得出规律和概念,再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整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忆量大而且比较繁杂。所以应提出明确的记忆线索,板书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巩固认识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了解地球公转而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解五带的名称及划分依据、产生原因。
2.能力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学会归纳总结一些地理知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
五、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
六、课前准备
小地球仪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昼夜长短 1、引入:(幻灯片3)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
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不料等他忙完抬头才发现,天色已经漆黑,而此时,六点都还没有到。
请一位同学读上述的小故事,提出问题:故事中的季节是何时?与我们现在的季节有什么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课堂学习的氛围;同时从熟悉的身边事情出发,也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探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①图中白色和深蓝色分别表示什么? 白天和晚上
②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③由此推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太阳直射点变化,地球公转
板书:昼夜长短引起原因:太阳直射点变化 地球公转
④在上述四天,北纬66.5°和23.5°赤道、南纬66.5°和23.5°这5个地方的昼夜是如何变化?(利用学生的小地球仪和窗户进行模拟)
板书: 规律:在北半球
⑤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 (鼓励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推测)赤道的昼夜长短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横向对比或者是生活经验得到南半球的昼夜变化,再通过纵向总结,发现赤道的昼夜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对比发现能力。
⑥思考:浙江省有几天是昼夜等长的? (鼓励学生在地球仪上熟练找到自己的家乡) [设计意图:测试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掌握
3.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为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和二分日(点击“等长”2字链接回幻灯片2,点击练习)
4.练习:(点击幻灯片2的“练习”链接幻灯片8)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应该选在何时?(冬天,南极是极昼)
[设计意图:一则为了测验学生对于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变化,二则也为了引入下一段的学习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北纬
23.5 °
太阳直射南纬23.5 °
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大于夜,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昼小于夜,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二)五带划分
1、引入:(幻灯片9、10、11)半年后,科学家结束考察返回,一路上经历了雪天,草原,炎热各样的风光,为何地球在同一时间内会出现不同的天气?
(点击“原因”2字链接回幻灯片2,引入五带划分) 2、五带划分:(点击幻灯片2中的五带划分,链接幻灯片12) ①: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不同 ②:五带划分的界限:几条重要的纬线 ③:五带名称:热带23.5N----23.5S 北温带 23.5N---66.5N 南温带 23.5S----66.5S 北寒带 -66.5N-----90N 南寒带 66.5S----90S
(点击幻灯片12的“五带划分”,链接回幻灯片2)
④五带内的天文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气候特征(点击幻灯片2上的“气候特征”链接回幻灯片13)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 终年炎热 北温带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南温带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⑤练习:我国地处热带的是哪个省?(海南)浙江地处哪个地带?(北温带)
(三)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变化规律(北半球、赤道) 五带划分:依据、界限、划分界限、特征(北温带)
(四)作业
作业本 第三节第三课时
(五)反思
学生开始认识到地球公转带来的各种现象是从生活中种种小现象,如影子,四季更替等等开始的。经过这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学习,学生开始学会从大地球的角度认识地球公转,将地球缩小成模型,模仿其运动,能更直观的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从课堂练习的效果看,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好昼夜变化规律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和界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引入
以身边小事引入的效果不好。学生看到故事后反应一般,并没有激发其学习兴趣,归咎其原因,是因为故事的语言不够生动,过于口语化,学生对这样的故事兴致不高。改进措施,可以以学校的夏令作息表和冬令作息表的变化引入,或者是以生动的图片,对比发现夏冬昼夜的不同来引入。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这节内容安排既有学生自己归纳,又有教师小结,显得有点拖沓,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以板书为重点复习,舍去课件上的小结。
3.如何记忆
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很繁杂,学生容易混淆。而且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抓住记忆的线索,容易造成误差,所以应该允许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每学一块内容,转动一次地球仪,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记忆。但需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
4.令我比较惊讶的是,学生对于南极科考队员回国这一事例的运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得五带划分的内容上得尤其的顺利。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衔接对于一堂有效率的课是多么的重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