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陶渊明古墓之谜

文章 2019-07-14 00:21:46 1个回答   ()人看过

【人物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探索陶渊明古墓之谜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名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以及许多哙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千古绝唱,深深影响着后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关于陶令公的出生地和墓藏地多有争论,11月29日,记者惊闻德安县陶氏族群聚居地,吴山乡蔡河村林居社区,发现了陶渊明的墓碑,并发现了陶渊明母亲孟氏的墓地、陶渊明后裔的墓群,记者当即冒雨随同特邀前往当地进行史料研究的九江学院全国陶渊明研究中心的专家赶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近年来,关于陶渊明的出生地、墓葬地,省内外争论颇多,但无论从历代史书和字、词典中,都明确指明陶渊明为江西九江人,我市各地相继开发出“陶渊明纪念馆”、“渊明酒店”、“陶令酒”……等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但星子县和九江县都说各自是陶渊明的故乡,笔墨官司旷日持久,各说各有理,是非难定论。最近,在德安县又发现了陶渊明的墓地,这消息在陶学研究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使陶渊明故里研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路上,九江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九江学院陶渊明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富说:德安发现陶渊明古墓也不是没有可能,在宋王质《栗里谱》中记载:“君(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今德安县楚城市是。”刘晓祥《柴桑考古辨》中介绍:古代楚城乡,在马回岭东南方,和星子、德安接壤,方圆约20余里。明代荆林里,请荆林街,属楚城乡。”1938年,楚城乡改荆林乡,马头村委会驻地,距九江市约八十华里,与“九十里”大致相当。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记载“柴桑山,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江西通志》中也考:“九江府城南九十里,有王弘冈(即王弘为陶渊明送酒处)”。各代著书中表明陶渊明和德安之间存在联系,而在这之前,距离九江西南90里范围内尚没有其他关于陶渊明史料研究有关的发现。

临近吴山乡蔡河村村口,记者看到当地人已经在村口树起了“陶渊明故居”的牌坊,每家的大门口都悬挂着“五柳世家”或“五柳遗风”的大红门头。专家一行人还未下车,村民便燃起了鞭炮,敲锣打鼓地欢迎专家们的到来。

陶辉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陶氏宗族第58代孙,盛广炎是德安县科技局退休干部、县老科协会员,周迪人是德安县博物馆的原馆长,自从当地发现了陶渊明的墓碑后,他们带领并帮助族民进行了艰苦的数典寻根之路:上山寻墓葬,出外查家谱,上省查证据,历时三年,行程千里,探寻陶渊明古墓之迷,发现了大量与陶渊明生平有关的证据。

故陶公潛公之墓 墓碑

发现陶渊明的墓碑纯属偶然。村民带着专家和记者一行到了村落附近的白鹤山脚,说,2004年八月的一天,蔡河村林居社区村民陶昭岸,在他的屋后背的白鹤山上放牛,在山脚下发现一个土墩,墩的周围,茅草丛生,但土墩上却寸草不生。他好生奇怪,便扒开茅草寻觅,突然发现土墩前面一块裸露地面约五寸高的碑石。他拂去尘土,碑上立即现出“故陶公潛公之墓”的字样。回村后,他告诉族人,大家都大喜过望,奔走相告,并立即将情况上报县博物馆,馆领导当即赶到现场考察,并指出尽可能多搜集点历史资料。

陶辉说,陶渊明的墓碑被发现后,陶氏家族视为珍宝,将墓碑埋在了村角的一块荒地里。29日,村民们将墓碑从地里挖掘出来了,记者看到,烟灰色的墓碑居中部仍依稀可见“故陶公潛公之墓”七个大字,墓碑高65公分,宽45公分,厚10公分,石质为花岗岩。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墓碑周围的小字已经模糊,但仍可见文中隐含了两个“陶”字,其中“故陶公潛之墓,十五吉时”字样依稀可辨。

陶辉说,为了追根溯源,他到省博物馆复印了陶家宗族清光绪家谱,家谱中记载:“晋文帝元加四年公元428年渊明63岁病重,九月自作祭文,十一月病卒,十五日吉时下葬。”现在所发现的墓碑虽历经风霜雨雪,从依稀可见的碑文中,可见家谱记载与墓碑铭文有相吻合之处。

陶学研究中心的专家罗龙炎教授说:“从墓碑上的字迹可以看清是陶公的墓碑,但由于墓碑上字迹不详,它是陶潛公死时所立,还是后人为纪念陶渊明而立,或其他原因而设,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陶母孟氏夫人墓地

陶辉说: 渊明母亲孟氏夫人墓地也曾在陶里冲被发现,与渊明墓仅距百米之遥。传说渊明辞官归故里,一直与母相依为命,当第一故居牛眠地毁于一场大火之后,渊明便随母迁往陶里冲,作为第二故居。三年后母亲病逝,便葬在冲前的婆婆地。据村民回忆,1958年,所发现的陶母墓上有三棵四人合抱的大樟树,大树被公社卖给萤石矿,可惜陶母墓碑当时被工人铲移,至今未找到。

陶学专家、九江学院教授罗龙炎说:墓上有大樟树是可能的,古墓年代久远,墓上的树苗长大后极可能将墓包住,埋在根下。吴国富教授也指出,这是首次发现与陶母孟氏夫人墓有关的传说,陶学专家们认为该传说有一定可考价值。

渊明五代后的祖先墓葬

陶姓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目前还分冲里陶家、凹里陶家、闸下陶家、路边陶家,陶姓在德安有700多人,包括周围金湖乡等地就有1000多人。村民所指认的陶渊明墓穴周围及渊明故居的周围山头,随处可见渊明五代后的祖先墓葬。目前所发现的渊明后裔祖先坟墓有四五百座,清晰可辨的有200余座。在村民发现孟氏夫人墓旁边就有一座明代陶氏尚书古墓仍保护完好。记者看到,碑文上清晰记录“故考陶公中证之墓”、“显页(合一字)陶公中证别号东泉,乃蒲塘陶尚德渊明九代之尚书,先祖陶均道生公已经十一代之曾孙……殒万历丙申年三月十三日……”等字样。

陶学专家们看到如此清晰的明代渊明后裔墓碑,不禁精神一振,这样群墓出现,全国罕见,墓冢的存在和碑文的记录完全可以证明当地与陶渊明有深厚的渊源,极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

村民称,墓地群中可看到很多字迹清晰的陶渊明后代墓碑,如渊明十代孙国用之裔自唐龙朔年间由德安县的灵龟后迁江苏吴县,暮年回乡死后葬在长山灵龟石山上的墓碑;渊明长子俨之裔陶岘,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德安长山灵龟后迁江苏昆山,晚年墓葬灵龟故乡的墓碑;渊明26代孙景忠三子礼宗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德化,后葬于德安长山下保堡中咀的墓碑;渊明后裔明代尚书陶中证生于加靖,卒于万历行业葬于德安长山石灰冲婆婆地的墓碑;渊明26代孙景顺由上高迁回德安长山下堡(灵龟)安葬的墓碑;渊明26代孙景祥,景仁等,也分别从广济,石梁回葬德安长山下堡的墓碑……

在德安县陶氏族群聚居地,吴山乡蔡河村林居社区,除了发现了陶渊明的墓碑,陶渊明母亲孟氏的墓地、陶渊明后裔的墓群,当地许多自然风貌与陶渊明的诗文、史料记载有相吻合处,11月29日,陶渊明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记者们随同陶氏后人前往实地考察。

灵龟石

吴山乡蔡河村以前有很宽的古驿道,由大青石铺成,通往马回岭,后经村村通公路工程,驿道被埋在了水泥路下面。在蔡河村级公路旁,有两只天然石龟,一大一小,村民在石龟上建起了“醉石亭”。专家们走近观看,发现坂中凸起的是一块龟形赤石,高约二米,占地三平方,龟背平坦、光滑、乌黑,形神兼备,人在上面可坐可卧。

据传渊明在家时常携酒醉卧龟石上,人称“渊明醉石”。乌龟石成了陶氏繁衍发脉的标志。现在湖北、九江、永修、星子、南昌等地的陶氏后裔都自称“我们是长山乌龟石来的”。乌龟石成了陶姓的名片。这块故居群山遍野都是恩桃(野桃树),每逢阳春三月,这里桃花盛开,即使近代不断砍伐,而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故居不远的村西南半山腰,有一个天然大溶洞,俗称“桃源洞”。洞内地势开阔,极为壮观,高达数丈,深有数里。据传渊明少年时,在此游玩,成年后偕友在洞内饮酒呤诗,自得其乐!如今村民劳作中也不时在洞内避雨乘凉。当地故居景观、遗迹、遗物栩栩如生,同渊明著作相互印证。

陶学专家,九江学院副教授王贤淼认为,陶渊明祖先陶侃官封柴桑侯,置大量田庄,故里应该建筑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古驿道的发现可推论当时的情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