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的教案设计

文章 2019-07-13 23:45:19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

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

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

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

(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存在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