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另一面
李商隐的诗和文章,两字以蔽之,就是深情。但他的深情表现在诗里面又有两种非常不同的面目。一种是清丽,一种是沉雄。“清丽”指的是字面上的华丽、好读。鲁迅就称赞李商隐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有人拿鲁迅的诗和李商隐的相提并论,鲁迅就说李商隐清词丽句,我怎么能够跟他比肩呢?
那么什么是“清丽”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也是李商隐最广为人知的面目。这首诗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但是字面是非常漂亮的。你其实不用去挖掘它里面有什么指向,你都会觉得这首诗真是太美了。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很著名的“李商隐面目”,看起来很多情、很伤感。这种类型的诗读多了,我们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会认为李商隐是一个容易感伤、气格纤弱的人。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还可以多看一下。
而《筹笔驿》,则是李商隐的另一个面目。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筹笔驿》这首诗,跟刚刚讲的《无题》是非常不一样的。《无题》的意思是很隐晦的。我们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究竟是在说爱情呢?还是在说李商隐自己对学问的一种追求?还是对事业的一种执着?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这一首《筹笔驿》,它的意思我们是明显可以看得到的。《无题》的风格是清丽,《筹笔驿》则是沉雄。所谓“沉”,就是“重”,就是说你表达的情感很沉着,是你经过无数的人生历练,再加上你的见识、阅读,形成的一种不轻佻的情感。所谓“雄”,就是字面要开阔健举。
筹笔驿是地名,在今天的四川广元。相传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中途就在筹笔驿驻军。后世很多诗人来到这个地方怀古,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以李商隐的最有名气。事实上,从作品的质量上看,它也是翘楚。
这首诗是写诸葛亮的,是李商隐晚年的手笔。诸葛亮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人物,在李商隐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诗家写过诸葛亮,这是重大题材。一个人的诗集有没有分量,不在于写多少首“相见时难别亦难”这种诗,而在于写重大题材的时候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这是古人非常看重的。那么,李商隐怎么写得跟别人不一样呢?我们可以仔细来看看。
第一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非常精彩。“简书”是指军中的命令文书。“储胥”是军营的栅栏,在这里,“储”字是平声,要读如“除”。这两句的字面是写筹笔驿的景象,在这里,猿猴和飞鸟都显得犹豫迟疑,为什么犹豫迟疑呢,因为它们畏惧诸葛亮的军令;在这一带,风云屯聚,似乎还在护卫着诸葛亮的军营。这两句不纯粹是写景,而是加入了李商隐很高的想象力:连猿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风云都听令于诸葛,更何况是人呢?诸葛亮的神武,就淋漓尽致地出来了。
第二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这里要注意一下读音。“令”字在古代汉语里面,作动词的时候要读líng,不读lìng。“上将”是指诸葛亮, “降王”是蜀国后主刘禅——大家都知道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很平庸的一个人。后面三个字,要读走传(zhuàn)车(jū),不读走传(chuán)车(chē),“传车”是成词,指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阿斗投降之后,坐着驿站的车迁到洛阳去住了,并且乐不思蜀。这里也有李商隐的想象。诸葛亮死的时候,蜀国其实还没有被灭。李商隐这两句说,诸葛亮你的军事计划再神妙也没有用,你最终是在地下看着阿斗投降了。
第三联“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管”是管仲,“乐”是乐毅。管仲是名相,乐毅是名将。李商隐以“管乐”指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既主管蜀国的政事,又统领蜀国的军队,也就是说诸葛亮既是蜀国的国务院总理,又是蜀国的军委主席。这跟管仲和乐毅的身份是很贴切的。另外,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还没有施展他的才华,就觉得自己是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但是当时的人都不认可这一点。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当得起这个自我评价的,所以李商隐说“管乐有才真不忝”。“不忝”的意思是“不愧”。“关张无命欲何如”是说,诸葛亮虽然有才华,但没有关羽、张飞这种大将的辅佐,又能怎么样呢?这句是解释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最后一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他年”这个词,在古代有两个指向,一种是指未来,还有一种是指以前,这里指的是以前。这首诗前面六句说的都是诸葛亮,最后两句里,诗人李商隐出场了,他说我当年路过成都锦里,拜谒了武侯祠,吟唱了一曲《梁父吟》,到现在还是觉得遗恨未绝。
诗中的“梁父”,指的是《梁父吟》,也叫《梁甫吟》,这是一首古曲。“父”字通“甫”,这个字在这里不读fù,普通话要读第三声。“甫”是“美男子”的意思,所以杜甫的字是“子美”。《梁父吟》这首古曲不是诸葛亮作的,很多人把它说成是诸葛亮的,这是错的,其实它在诸葛亮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是一首挽歌,曲调很苍凉。李商隐在这里提《梁父吟》,也是有来历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时候,就喜欢吟唱《梁父吟》。
《筹笔驿》的好,首先体现在它的结构上。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是非常高的想象力,把诸葛亮的英明神武带到读者面前。这就是才气。这两句就像唱歌一样,一开始就唱了最高音。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如果你一下子就起得很高的话,后面你就容易接不上。
第二联怎么办呢?李商隐马上转了,而且一转就转到了最低音:“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这么神武的一个人,竟然是收获了失败,眼睁睁在地下看着蜀国被灭了。痛惜之情自在言中。
接下来的“管乐有才真不忝”,激烈赞扬诸葛,感情调子又高高振起,但后面的“关张无命欲何如”,音调又无限低沉下去了。
这首诗的前四句,感情基调极尽高低起伏之能事,非常具有跌宕感。
最后一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李商隐的这个“恨”,为诸葛亮的失败而发,其实也为自己而发——《筹笔驿》这首诗中有李商隐。
李商隐
《梁父吟》这首古曲,咏唱的是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子设计杀害三名勇士的故事。当时齐景公的手下有三个特别勇武的人,丞相晏子就告诉齐景公,这三个勇士以后会对齐国不利,最好把他们都除掉。晏子就设了一个计谋,把这三个勇士害死了。这个故事叫“二桃杀三士”。
齐国的三个勇士虽然有才能,却遭到了猜忌甚至是被人身消灭。李商隐在晚年写这首《筹笔驿》,以《梁父吟》扣着一个“恨”字收结全诗,未必不是指向晚唐权臣压抑才士的现实。因为李商隐自己就是在权臣的压制下,才能无法施展。他在这首诗里,既痛惜诸葛亮的失败,同时也抒发了身世之慨。
《筹笔驿》全诗都紧紧扣着一个“恨”字,雄浑有力,感人至深。更关键的是诗中有李商隐在站立着。清初有一位学者叫吴乔,他说:“诗中须有人,乃得成诗。”就是说诗里要让人看到作者,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感想。吴乔说,如果诗中没有人,那就是“万篇一篇,万人一人,了不知作者为何等人”。这句话是说,如果诗中没有作者,那么你写一万篇跟写一篇没什么区别,一万个人跟一个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如果《筹笔驿》这首诗没有最后这两句,那么它只是一首写诸葛亮写得很好的诗而已,跟李商隐的生命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有了这两句,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李商隐的“恨”,既是为诸葛亮的失败而发,也为自己而发。他有一种很幽微的用意在里面。
《筹笔驿》是一首沉雄的诗。“沉雄”是古人评诗时常用到的高级别赞美词,这个词的背后有一种精神:沉重的情感最好以雄健的字句出之。这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即使在最哀痛、最伤感的时候,也要立得住,要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把持住自己,在尽情舒放情感的同时,不让自己的生命被情感吞噬。
像《筹笔驿》这种诗,是李商隐的里子。而《无题》、《锦瑟》、《春雨》这种作品,是李商隐的面子。面子要尽可能地漂亮,而里子则要有骨力。一本诗集跟一个人一样,可以样子不漂亮,但不能没有骨力。古人很讲究这一点。所以我们看《玉谿生诗集笺注》,第一首诗也叫压卷诗,是《韩碑》,这首诗也属于重大题材,也是沉雄之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