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

文章 2019-07-13 22:59:42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在中国传统史书上,王安石是个有才华、有魄力、锐意求变、在农业时代就懂得让国家参与宏观调控的政治家,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她的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

王安石在中国传统史书上,颇受非议。其缘由,一是因为变法。这个天下皆知。

二是因为变法引起的党争。这一条,历史书提得不多。

王安石的个人奋斗方面,无甚可说。他变法,确实是锐意革新:大局是当时朝廷确实麻烦,具体大堆举措,青苗法保甲法等等等等,大体思路是:朝廷介入市场,干预经济,富国强兵。

但这么做,是否考虑到了历史进程呢?毕竟在农业时代,王安石这么做,很激进:他认为可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同期的相对保守如司马光认为,天下财富就那么多,朝廷丰足了,百姓就会吃亏。

黄仁宇有个看法,我觉得比较公允,大概意思:王安石这种朝廷介入市场干预经济,在一个货币流通、信贷成型的体系下,是好的。

但在宋朝当时,纸币都只是局部发行(参考“交子”)、信贷体系不健全、生产基本靠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下,有些太超前太空中楼阁了。

就像张佳玮手拿一张挑战者号设计图纸穿越回汉朝。图纸是没错的,但也没用,一个道理。

所以王安石变法,可以算是:

意图正确,过于超前,在错误时代出现于是无法贯彻执行的正确选择=错误的结果。

说党争。

王安石在当时有绰号,“拗相公”。民间不少段子编排他。

确实很拗,很拧。扫除一切障碍。为了坚持他的新法,一度大用新人。

王安石、吕惠卿、曾布、章惇们为一党,比较激进。

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这些人为一党,相对保守。

先是撕新法。后来不只是新法了,已成意气之争。

这里的问题是:旧党保守,但大多人品无可指摘,德高望重,被王安石搞掉时,也殉道者一般下去了。

王安石手下这波新人里,则有不少猪队友。他引进的吕惠卿,包括后来挂过他名的蔡京,都算著名奸臣,刻薄狠毒、背信弃义的事都干过。这也间接影响了王安石后世的评价。王安石自己后来,就被猪队友吕惠卿——确切说是狐狸队友——出卖过。晚年还每天写“福建子”(吕惠卿)泄恨。

所以:变法的王安石,只是个有些不合时宜的超前改革家。

党争的王安石,是个为了目的,时不时会任用私人、甚至被手下谄臣蒙骗的领袖。手下一堆奸臣给他丢脸。

后一个王安石,才会被历代读书人碎碎念。

说回人品。

之所以把这个放在最后说,是因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互为对手,但他俩的私德,都是完美的。他们彼此都承认。

苏轼他爸爸苏洵《辩奸论》算是公开攻击王安石了,也只能挑剔他仪表有问题,表里不一。即,私德上,王安石算是完美。

他和司马光唯一共有的缺点,大概就是,有些拧。苏轼作为温和中立派偏旧党,既吐槽过王安石,也吐槽过司马光(说司马光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都认为他俩脾气拧。所以他俩领导的党争,不免流于意气。王安石为了自己的法令实施,把司马光与其同僚搞掉了一堆是事实;司马光后来回归,把王安石各种法一股脑搞掉,也有些泥沙俱下。王安石是知道自己有些问题的,但听说免役法都被搞掉时,惊叹“这个都要废吗?”他对这个法是有信心的,但政治斗争到后来,很容易就不分细节,一把抓了。

故,王安石被攻击,跟他私德为人无关。

这里多说一句,私德为人和政治道德,真的是两回事。就像之前有人说,罗斯福有婚外情,又烟又酒;希特勒素食主义不烟少酒也没有婚外情。论私下待人接物行为习惯,希特勒怕还好些。但政治人物,因为他们可以影响到相当多的人,所以私德为人与政治作风,还是分开看比较好。

所以,在中国传统史书上,王安石是个有才华、有魄力、锐意求变、在农业时代就懂得让国家参与宏观调控的政治家。

但同时,也涉嫌与民争利、任用私人,故为传统读书人所不喜。

为什么王安石到近代,声名大为反转了呢?

因为他的“国家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得到过列宁的赞许,在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得到过美国人的推崇。之后,某大国开始弘扬“国家宏观调控”时,就格外推崇王安石变法了。当然也要为尊者讳啦,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课本里,大夸王安石的变法,不太涉及他的党争手段。

那,今天的重点,也就是这两个:

——一个政治家的私德、初心与实际的政治作为,不是一回事。

——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一般意味着,当时的风向,要有变化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