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诗歌赏析

文章 2019-07-13 22:41:44 1个回答   ()人看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酒趁年华。

【注释】

1.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2.壕,指护城河。

3.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4.咨嗟,嗟叹声。

5.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译文】

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 吹起柳丝千条细,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寒食之后, 春意是该减了,酒醒后,面对这许许多多的无力与责任。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赏析】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