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21:54:50 1个回答   ()人看过

听完几位专家的讲座,尤其是温儒敏教授关于写作教学的报告,我觉得他批评的几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两多两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和"当前的作文教学,'文笔'已成为第一要义"等以及李卫东教授的关于"变式训练"的观点,对我的写作教学帮助很大,反思本次提交的我的写作教学设计,主要体会有:

首先,他的观点印证了我的作文教学切入点是正确的,因为我觉得议论文写作教学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如何增强文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1。这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最为欠缺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我觉得应当反复训练,尤其是训练学生的事例分析和合理、恰当安排论证结构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说明白自己的理由,通过此达到增强思辨能力的目的。

第二,自我感觉我是比较善于综合运用比较、举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即使很好,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的,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就会下降,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打折扣。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挺自信、挺骄傲的。

第三,我的教学虽然自己讲得少,但存在讨论对话多的毛病。我也感觉,课堂上轰轰烈烈的,而且课后教师们的评价也比较高--因为这是一节给市级骨干教师开设的公开课,恭维成分比较多,这一点我很清楚,但课后我也隐隐感觉还存在某些不足。今天听了温教授的话,我终于明白:学生自己(个体)思考和感悟、消化的时间太少了,没有时间充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体知识,结果很明显,学生下一次写作仍然犯类似毛病,而且记不住教训,今天我的学生还有许多人仍然犯这样的毛病!

昨天晚上和今天再认真阅读自己的教学设计,觉得应当作如下调整:

关于学生片段作文的分析,应删除原来的对两则首尾段的比较分析这个教学环节--当初设计这个环节,也是为了强调写好首尾段的重要性,现在看来,这个环节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联系不紧密,属于可有可无。为了突出教学主题--增强议论文的思辨性,腾出时间给学生个体更多的思考、感悟、消化,使学生学习更有成效,就应当删除它。

另外,当初学生的例文是没有提前印发下去给学生阅读的,现在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还是提前印发为好,并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附教学设计:

增强议论文的思辩性(作文讲评设计思路)

一、教学要点

⒈确立明确的中心论点;

⒉学会事例分析;

⒊学会合理、恰当地安排论证结构。

二、教学重点

⒈学会事例分析,提高学生作文的思辩性。

⒉学会合理、恰当地安排论证结构。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㈠教学形式和步骤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评改和展开讨论,通过独立思考感悟议论文的思辩性,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大家的成果,明确如何增强议论文的思辩性。在讨论中,强调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两相结合,但重点要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发言空间交给学生。

具体步骤如下:

⒈明确本次作文讲评的要求和重点,使学生心中有目标。

⒉片段作文的说理分析

⑴比较阅读赏析印发的作文片段,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关于说理问题)。

⑵比较讨论:"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的片段?请说明理由"。

⑶师生小结。

⒊成篇作文的结构分析

⑴比较阅读赏析印发的作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关于合理恰当的结构和事例分析问题)。

⑵比较讨论:"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请说明理由"。

⑶师生小结。

⒋教师小结。

㈡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⒈本次作文讲评采用定向集中探讨的办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学完写作议论文的基本方法,训练的次数不多,时间不长。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推荐探究教学。

⒉关于选取学生作文,

⑴注意可比性:文体相同,但写作水平有高低的或文体相同但各有明显亮点的文章进行比较赏析;同题作文但水平有差异的作文;不同题但在写法或内容上优点或缺点具有普遍性的文章。

⑵注意普遍性:应当注意发现学生在这次作文中出现的普遍不足,选取学生的典型作文就要注意是否有代表性了。

⑶重视侧重性:即要关注那些作文素养能提高的学生作文、平时作文不好而本次作文又不错的学生作文、平时比较懒散而本次作文又写得好的学生作文--当然,也不能疏忽作文一贯好的学生作文。

⑷关注鼓励性:任何讲评都要从鼓励学生出发,要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亮点,也要善意耐心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但要注意以肯定亮点为主。

⒊赏析、讨论的基本思路是:读一读,辩一辩。

认真阅读是前提,重点立足于辩。当堂印发若干篇精心选择的同题但不同等级的典型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评改,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小组的看法,教师也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并展开争论,通过争论,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成果,进一步明确议论文要突出思辩性,并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断评改也是在不断反思、感悟,不断反思、感悟就是在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鉴赏力,教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1》。

⒋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的层次差异,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尽量合理地搭配开来;人数以四人一个小组为宜;学习小组成员要相对固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无论座位怎样变化,都以前后桌为单位组成--座位的编排可以事前协同班主任做好不同学生类型的搭配,明确要求组内各成员之间要经常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资源分享,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收益,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附1:学生作文(作文片段)

一、事例论证的角度看,你认为下列三则材料哪则写得最好,说明理由。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居然在获悉自己因发表三篇关于庞加莱猜想的重要文章而获得2006年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后表示拒绝组委会的与会邀请,拒绝在会上发言,拒绝领奖!他的朋友说:"佩雷尔曼对物质享受毫无兴趣,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金钱和职位。"成为一个"不被名利征服"的人。

无独有偶,我国也有一位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季老已年近百岁,虽长期卧病床上,却仍笔耕不辍,记得央视在颁发"2006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特意去病房给他颁奖,他居然一个劲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三个"拒绝"两个"受之有愧",折射出一代大师的宁静治学、不断超越自我的伟大风范。相比今天的浮躁风,不知有多少浮躁之人面对大师会觉得汗颜!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获悉自己发表的有关庞加莱猜想的文章获得2006年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时,他却提出了三个拒绝:拒绝组委会的与会邀请,拒绝在会上发言,拒绝领奖!他能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心中只有数学而不是奖赏、金钱和地位!三个拒绝,表明他不会被名利征服、改变自己的追求;三个拒绝,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代大师宁静治学的伟大风范,更是淡泊至美的追求!

●我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德高望重,才高八斗。将近百岁,虽长期卧病床上,却仍笔耕不辍,当记者到病房给他颁发"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奖时,季老的"受之有愧,受之有愧"让我们更加领略到一代大师谦逊的风采,让我们对"淡泊"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荣誉,有一颗平常心,不改谦逊!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那些面对荣誉忘乎所以的人,难道就没有一点愧疚么?

二、分析下列三则论证片段,说说他们各自的论证特色。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淡",即使生活很困苦,他也会觉得很快乐、很充实。中国古代隐世或想隐世的人不少,像老子、陶渊明。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追名逐利、忘记外物甚至自己的境遇,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是大家所共睹的;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给后世也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文。这两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自己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些精神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他的精华却依旧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取向。而老子、陶渊明的这些贡献,归根到底在于他们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追求名利,抵制住了外物的诱惑,忘记了自己的境遇,保持了一个快乐的心境,促成了他们各自的成就。

●一个人如果被名利所羁绊,那么最终他们的结局几乎都不好。和珅,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在没有被抄家之前,他有权有势,风光无限,但最终呢,落得个身败名裂。假如当初他不追名逐利,一心想着往上爬,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想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清官甚至可以流芳百世,而不是遗臭万年!

●曾看过那么一句话:永远要记住,在某个高度上就没有风雨云层;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我想淡然之境正是处于云层之上了,所以无论荣辱得失,有淡然心境的人也能对此一笑置之。李政道博士,在美国留学深造,最终还夺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他难道真的是为了名誉、金钱、地位吗?不是的!面对这些华而不实的身外之物,李政道从未在意过。得奖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正如他所说的,诺贝尔奖不是目的,科学本身才是目的。正是因为"看破了"红尘,看透了功名利禄,让自己的心灵不受外界的干扰,他才达到了淡然处世的境界,从而更加谦逊严谨地对待工作攀登更高的科学之峰!

三、分析下列两则首尾段,你认为哪则写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在这个喧闹、繁杂的社会中,有很多为了名利而日夜奔波的人;为了名,不惜自身形象的糟蹋而制造出诽闻,让自己"声名远播";抑或是为了利,不惜血本,终日想着如何巴结领导,提着烟酒"拜访"领导。在这世俗的面前,"淡"则表现出了自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