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21:41:46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24.望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4、积累写月的诗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2、理解品味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教学准备:

搜集写月亮的诗句、片段。

朗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月夜图,你觉得这一幅月夜图怎么样?是的,太美了,坐在月光下,陶醉在月色里,你会想起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或诗句,谁能说一说。

2、揭题:月亮悄悄地升上天空,它静静地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万物如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银纱,柔柔的,滑滑的,多美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20、21自然段)

2、课前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结合板书:赏景、吟诗、幻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跟随作者一道去欣赏江上的月色,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这幅画面。

2、谈话:读了这段话,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图,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出示:( )的江上月色

(优美、柔和、朦胧、宁静、安详……)的月光。

用心读课文,去发现月色美在哪里?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适时引导:

①月夜江景很柔和,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安详”:“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②引导想象:月光下的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

(像一颗颗星星,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闪烁着光芒的钻石,像一河的碎银……)

③从哪儿体会出朦朦胧胧的感觉?(理解“隐隐约约”,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换一换?理解“剪影”:芦荡、树林和山峰在江天交界处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只能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所以作者说那是“黑色的剪影”。)

3、你还有哪些感受?

4、指导朗读:月光下的江景是幽静而迷人的,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令人心醉不已,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小声地练习练习。

(1)谁愿意试试看?指名配乐朗读。齐读享受如水的月色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小声地练习背诵。指名朗诵其中最喜欢的句子。

四、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江上月色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出示:

片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段二: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2、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比谁读得有韵味。

3、学生配乐朗读。

五、学习课文三至十三自然段。

1、师:月夜,江上的景色是美的,偶然回头时,我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请读课文第4节,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他聪明、爱幻想、很可爱)是的,你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他的聪明、可爱吗?

出示,比较: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我看见月色很美,就走出来了。我想看看美丽的月色,所以我走出来了。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2、过渡:是的,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与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3、分角色朗读五至十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评议:你觉得像咱们这样读行吗?

②老师认为我们必须弄懂原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意思。

交流(童真、豪放、思乡、清幽乡愁、乡愁、温和)

引出这一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描述:我们置身在江轮的甲板上,眼前是一片开阔,远远看去,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江面,清幽旷远。在这样的环境中吟诗,你觉得怎样?(美,很有意境,其本身就有一种诗的韵味)所以,作者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③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至十三自然段。自由练习。师生同诵(老师先诵读赵丽宏的,学生先诵读外甥的,然后女生男生配合齐读)

4、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师:同学们平时也积累了许多的诗句,如果你就在江轮上,你一定也会接着他们的诗句对起诗来。谁为我们来上一句?

六、学习课文十四至二十一自然段。

1、过渡:月夜吟诗,让我深深地陶醉在诗与月的境界里,这时,小外甥又轻轻地展开了他想象的翅膀。让我们来读读他的话吧!你一定对小外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怎样聪明可爱的一个小外甥啊!

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4、“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地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小外甥把自然规律想象成天的眼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男孩想象的奇特。

5、小练笔——月的畅想。

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于幻想。你觉得美丽的月亮像什么呢?学了本文,你也许受到了启发,又产生了新的想象,那就拿出笔来,试着写一写。

(像脸蛋,像小孩子的脸蛋。这是富于变化的脸,它和小孩子一样,有喜有忧,所以它常常把那圆圆的脸蛋笑盈盈地呈现给我们,有时又悄悄地偷偷进云层,似乎害羞似的,似乎要悄悄地向云姑娘诉说自己的忧伤。而最终,它总会开心起来,一次次用圆圆地脸蛋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拥有美好的夜晚,甜蜜的心情……小船、镰刀、眉毛……)

6、交流,配乐朗诵月的畅想。

六、总结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1.师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提问: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思念家乡、亲人、妻子、同学)

2.我或许会想到那美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我或许会想到几千年前,与我同站在月下的大诗人李白吧;我或许还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吧!总之,月夜已经美美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了!这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可以给我们多少遐思啊!让我们把这美妙的月色永远留存在自己的记忆里吧!

七、作业:

1、课后搜集写山或水的诗、文章阅读积累。

2、观察月,感受月,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设计者:李筱静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4、进行迁移练习:还可以将月亮比作什么?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吟诵月亮,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让我们也喜欢去品赏玩味。我们喜欢从小就熟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们喜欢在苏东坡的诗句中追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喜欢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体会乡愁的味道;我们喜欢清幽旷远的江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喜欢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品析张继的孤独;我们更喜欢用——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来表达离别时对亲人的思念。

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同人望月(板书课题),会有不同的体会。唐人张若虚写得好——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于古人眼中的月,我们只能从诗歌中体会了。板书:诗中月。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著名作家赵丽宏的笔下,一起去体会现代人的望月之美。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1、同学们,这篇散文中,写的是谁望月?板书:舅舅、外甥。

2、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对于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的月亮,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同时,对文章进行批注。

请同学来说说怎样作批注?

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批注。

4、讨论。

(1)讨论品析作者眼中的月亮

1) 生1:安详,月光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结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美的词语。反复读。个读,齐读。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迷人,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对啊,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词语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3:朦胧,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生4: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同学们,你能否将这里的镀字换成其他的字?(洒、铺、罩、蒙)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镀字好,还是其他字好呢?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不能,人情味,拟人的写法,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谁能将这种传递出来,谁来读一读这美丽动人的月色。

(真清幽,真安详。真美丽。真灵动。)

2)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了那宁静旷远的美丽。你们想将这优美动人的月色记在心里面吗?请同学们小声自由背诵课文。指名背。配乐。配乐齐背。

(2)品析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1)生5:“像眼睛,天的眼睛。”

a)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同学们,你们真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请问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从不假思索你体会出了什么?真好,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吗?指导朗读。注意指导朗读一定要指出孩子的不足,要引导孩子去读。

2)生6:“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是啊,引读,小外甥和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小外甥充满幻想的描述,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指名读。齐读。(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能平淡无奇)

4)同学们,从作者和小外甥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到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多么的调皮可爱啊,他们对话是多么有趣啊。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文章的14-20段,女同学读小外甥的话,男同学读作者的话,老师来读叙述部分。

(二)我们刚才一起品味了作者和小外甥眼中的月色,都很美丽,他们眼中的月亮一样吗?

(三)有什么不一样?

指名答。相对客观。童话的,拟人的。

四)舅舅和小外甥的眼中月为什么不同呢?板书:成人(现实的态度)、孩子(诗意的态度)

(五)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美丽,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那么的有趣,让人充满了幻想,每个人眼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此时,我们再这来读那些古人描写月亮的古诗,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三、迁移仿写,升华感受

1、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诗和月光的沐浴下,在小外甥充满童趣的想象的启发下,引读——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2、板书:心中月。此时,作者的心中月是什么样的?是和开头眼中的月的景致是一样的吗?

3、幻想,是成年人早就忘却的。小外甥给一个成年人插上了幻想。所以,亚圣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板书:赤子之心。连舅舅都受到影响了,何况我们呢。同学们,请你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到的月亮的景象,想象一下还可以将月亮比做什么?指名说。

完成评价手册上的仿写。

像什么?交流。

四、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同学们,我们在清幽旷远的月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千古传诵的的诗句当中感受到对诗的乐趣,我们还在无尽地想象中感受到一种创造的快乐,写出了我们的心中月。

五、布置作业。

拓展李白关于月亮的诗。

在古代大诗人中,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而坠入水中。他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同学们,将来你们也会像老师像父母亲一天天的长大,你们一定记住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赏月的快乐、我们对诗的快乐、我们写诗编故事的快乐;不管我们长得多大,只要我们像大诗人李白一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就一定会永远做一个快乐、幸福的的小孩!

搜集并背诵有关月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板书:

舅舅 现实

眼中月 赤子之心

小外甥 诗意

望月 诗中月

心中月

灰椋鸟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似……,如……。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教时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五、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见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呢?

老师也没有,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

二、 读文感悟

过渡: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6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 (打出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描述,点出“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列队、一批一批”)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学生答:浩浩荡荡、排空而至。)(点击:“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读出壮观的景象?

(赛读、齐读)

5、那么,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好,大家自己继续练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习)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一开始要读得怎么样?(轻)(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打出:第四自然段第四句到结束)(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边读边点击“好像……又像……”)

7、教师谈话:

你听,鸟儿叫得好欢呀!(放鸟叫声)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点击倾诉、呼唤、应和)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评价小结

9、 打出:练习: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谈话: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答:归林图(板书)]

11、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教师谈话: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自学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1)、打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

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学生自由说理由

B、老师这里有一首曲子(放《百鸟朝凤》)

C、你听到什么?(自由说)(板书:百鸟争鸣)

D、真像课文所说:树林内外……(女生读)

E、谁会用这种句式来说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似 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2)打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3)打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么热闹?”

(4)、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3、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谈话:那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答:闹林图(板书)]

三、课后延伸,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习结尾)

1、教师谈话: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打出最后的一段

2、把最后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师: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又怎会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得感谢林场工人,但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她让我们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

4、学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生答:热爱大自然、爱鸟(板书)]

5、认识作者:(显示)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教师谈话:(点击)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于是创作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会唱的一起唱)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

1、设计两句爱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四五小节

板书设计

归林图 成群结队

灰椋鸟 (爱鸟)

闹林图 百鸟争鸣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资源分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⒈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⒉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以有水之乐反衬无水之苦。

⒊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以有水之乐反衬无水之苦。

教学重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一起深切地感受了村里人挑水的艰辛。“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个缺水的村子,感受水的珍贵。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打开书看课文第二小节,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板书:盼 下雨)村里人为什么盼下雨?

交流:

1.“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板书:感 痛痛快快)

①小孩子是怎样痛痛快快洗澡的?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得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体会村里人无雨时节的痛苦,从而体会水的来之不易。)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能把这种痛快读出来吗?)

②大人们是怎样痛痛快快洗澡的?(师引读)

2.只有下雨的日子才能储水。

出示水窖的图片,师讲述水窖与水井的不同。

小结: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洗上一次澡,只有在下雨的日子才能储水,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这样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多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看课文第三小节。

①讲解重点词语“风干”

②讲解重点词语“晒干”

③体会四兄弟像狗尾草一样需要水的心情,从而体会母亲腰带上那把钥匙的意义。

四.学习课文四~五小节

母亲给了我们四兄弟珍贵的一勺水(板书: 一勺水)淋浴,我们四兄弟在一勺水的淋浴中感到了快乐,默读课文四~五小节,画出描写四兄弟快乐心情的句子,感受最深的词加圈,写下你的感受。

① 学生自读,写感受。

② 交流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在感悟中读课文,体会有水的快乐。

③ 引导学生明白四兄弟为何如此快乐。能透过文字看到那无水的痛苦。(相机板书: 舒服)

小结:课文写了两次乐,雨天洗澡的快乐,一勺水淋浴的快乐,这乐的背后都是无水的苦。作者不写苦,反写乐,以乐反衬苦,更见出水的珍贵。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①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

②体会母亲为什么将“渴”说成“饿”?

六.升华

课文学到这有什么想说的吗?

(引导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26 水

盼 感

下 雨 痛痛快快

一勺水 舒 服

练习7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3)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小芳日记。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习作7

教学要求

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关于月夜的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想,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五、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