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论文

文章 2019-07-13 21:25:29 1个回答   ()人看过

关键词:重点学科;管理;机制

摘要:重点学科管理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规范,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重点学科管理,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时俱进求实、精细和谐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为基本原则,确保机制的先导性、组织协调性、运行科学性、激励的有效性以及约束的可控性。

重点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对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函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重点学科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

一、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

1.重点学科与管理

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按批准立项权限分为国家重点学科、省(部、自治区、直辖市)级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学科。自1987年由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以来,高等学校逐步完善了三级四类重点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管理,保证建设成效,自首次评选国家重点学科后,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学科的制度建设、制定规划、中期监控、监督与检查工作,同时结合1993年启动的“211工程”建设,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形式,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投人,使国家重点学科管理逐步迈人健康、规范的轨道。2006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高等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并建立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重点学科管理机制

所谓机制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行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从重点学科管理的角度,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应该理解为:重点学科建设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重点学科建设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由此可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科技信息、科研成果和实验设备等人、财、物诸要素构成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调整的主要内容。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机制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才能得到体现,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在适应国家学科建设体制条件下,合理调整和配置学科经费和学术力量,在规划管理、组织结构、团队建设和经费等方面建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和效率与公平机制,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效率。

3.创新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重点学科管理机制要调整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人财物,其中,最大限度提高人的积极性,是学科管理机制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因此创新机制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尽管影响和制约学科建设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是最主要的,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秀的学科建设团队和高素质学科管理队伍。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立个人与团体的目标、责任与利益,实施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确保重点学科建设速度和质量。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例如在重点学科的学科经费、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三方面,当学科经费一定时,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调整得比较好的单位,就比经费差别不大而组织和政策环境欠缺的单位,学科发展要快些,成效要显著些。如果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虽然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但经费缺乏,学科发展也会受阻。因此,在学科建设上,高等学校对这三个方面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科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注意更好地发挥学科组织和学科政策的效应,同时也应注意到,并不是学科经费充足,就能弥补学科组织的缺陷和学科政策的失误。可见,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原则

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因此,机制创新必须遵循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规律。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国家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投人很大,成绩斐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在学科运行、目标管理和激励监控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机制。重点学科机制创新就是要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时俱进求实,精细和谐管理,提高效率创新。因此,遵循客观规律,确定科学的原则是重点学科机制创新的基本前提。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要确保重点学科建设效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全过程,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建设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是学科建设效率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和管理要始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评价和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使人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赋予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之人情味和人性化,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让规章制度充满“人文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科建设的主人,成为重点学科建设内在的强大动力。

2.公平与效率

效率与公平是指学科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核算投人成本,讲效率,是现代经济环境生存的基本规律,成本管理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要投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必须坚持效率原则。如果管理成本太高昂,好比砍了一颗参天大树只为做一根牙签,投人大,产出少,效率低,将影响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高校的竞争能力。 重点学科机制建设在讲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不讲效率的机制没有生命力,但是,如果效率失去公平也不会长久。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第五分粥法”案例,深刻地伺述了管理工作中责、权、利和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的原理。在学科建设中,学校领导、学科管理人员、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成员都应当树立公平效率意识,在经费安排、资源配置中体现公平,实现学科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低消耗和高效率。

3.民主与精细

学科建设与管理牵涉到许多部门和环节,要确保效率,管理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化,按照学科建设目标,科学合理地将责任和权力分配到各部门和环节,甚至每个细节中去,形成一个管理处处见、权利层层有、任务个个当、责任人人负的运转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建设客观环境的保障,但更取决于学科管理机制的决策方式。优秀成功的管理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民主决策可以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机统一,使管理的过程和结构有机统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规矩”采取与下级商量、与专家商量的方法,使上下都有一种责任感和整体观念,就更容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执行时也更容易得到下级支持,阻力少,失误少,效果好。

三、重点学科机制的创新

重点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管理至关重要。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学科的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重点学科管理运行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激励机制和重点学科建设监控机制。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机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1.理念创新,确保机制的先导性

管理制度创新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创新理念确保管理机制的先导性,则是管理制度创新的源泉。目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一般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收到了一定成效。南京大学对国家重点学科实行学科特区管理模式,他们的经验是:要实现学科创新,首先是理念的提升和建设思路的创新。南京大学结合并把握学校现状,以国际一流优势和特色为日标,积极探求新的学科建设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学科特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学科,实现异军突起,并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而实际情况是有高校没有用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的问题。比如有的认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钱,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人,学科建设就会得到快而好的发展,所以一味等着政府拨款或学校投人,而不是用学科建设来发展学科。有的只关注在校内争取经费投人,不关注或者放弃校外资源的争取;有的忽视学科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仍然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方式,造成学科间壁垒森严,严重阻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既不利于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又不利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等等。重点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的先导性,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通过重点学科管理机制的创新,让人人都明白重点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人人都明白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责任。

2.强化管理组织协调,创新学科管理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构成管理机制的主体,是学科管理组织的构架及制度共同对学科建设的引导、规范和控制作用的结构性合力,赋予学科管理组织结构内容和活力。学科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建设规划机制等。当前,重点学科管理缺乏科学的学科建设组织协调机制,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效率。重点学科管理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缺乏有效协调,甚至互相推诱、相互抵触,学科建设“政出多门”。在一部分人的意识里,学科建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他们无关。在职能管理部门,有人认为学科建设只是学科办的事,与其没有什么关系,工作重心完全游离于学科建设之外,甚至作壁上观。此外,忽视学科建设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建设,造成管理效能低下。重点学科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就是要加强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功能,确保机制运行规范。首先要理顺、调整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职能,做到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殊途同归;其次,重视管理协调研究,加强管理协调规范建设,充分做到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与学科之间和管理人员、学科负责人与学科成员之间的利害相连,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再次,要建立完善灵敏的信息系统。机制运行必将产生矛盾,只有快捷的信息,协调才能及时;只有信息准确无误,协调才能得当,效率才能高。要想获得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灵敏的信息系统。

3.绩效考核,完善约束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有机组合学科管理内在要素中,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的方式和过程。重点学科建设关键在人,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学科管理的重点,其核心就是积极调动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其潜在能力,确保实现重点学科建设目标。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动力,科学、高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运行环境。近几年,高校为了激发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在制度建设上正逐步完善,但是在管理的具体措施方面,执行不够得力,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从重点学科管理的整体情况看,存在一些缺陷:缺乏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急功近利,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重物轻人,没有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组织机构的调整,忽视学科之间协作、互动机制的形成;重立项、轻建设,注重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任务完成的质量;重项目研究、轻学科内部管理,无法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因此,重点学科管理要实现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就必须辅之严肃的约束机制为保障,通过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其调节、监督等作用,实现重点学科建设全过程管理,及时解决机制运行矛盾,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