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3 20:59:08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开始崇尚张扬的个性,思维的敏捷和创新的精神。然而要具备这种综合素质却非一朝一夕,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原有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性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彰显个性呢?开放语文课堂是一个简单易行,而且非常有效的办法。

1师生关系开放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传统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权威、是中心,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尽可能提供原始材料,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让学生在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中自主体验,自由表达阅读的原始感觉。教师可以参予讨论,发表个人见解,但不能约束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鹤群》一文时我向同学们提供了物理学的“力的平衡的原理”,让大家探究“鹤群受伤之后是否能到达北方”,有的同学从团结合作出发,认为能够到达,有的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出发,认为不太可能,有的从力学角度出发,认为单翅是无法飞翔的,救助伤鹤有虚构的嫌疑。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发言一次次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开始自信,有了“说”的欲望,畅所欲言表达心中的想法。

2教学内容开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单一,学科与学科之间较为封闭。与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不相适宜,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改变了上述的一种状况。

2.1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局限于课本、教参、教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而开放教学内容则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规律,内容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们搜集的各种信息材料,学生可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完《饮酒》之后,我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上了一堂“陶渊明对话室”的活动课,在整个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陶渊明的认识,并通过交流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了再学习和再创造,提高了思辨能力。

2.2教学内容开放还可以是教学目标的开放,它可以是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同样的教学内容,这个同学达到一种教学目标那个同学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在学习《鹤群》一文中,我让同学们赏析“鹰鹤大战”,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从情感谈到鹤的勇敢和团结,有的同 学从语言方面谈到作者通过修辞、用词的准确、色彩的描写写出了鹰鹤大战的激烈,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长者和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的听从自己。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却不是这样,它体现在答案可以是非唯一性的,多种答案并存的。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珍鼹》时,学生们对课本的说明顺序提出了质疑,它们认为作者对“胃表皮粗糙”的介绍,应该放在“以白蚁为食”这一个环节一次性介绍完会比原文更有条理。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与教参上迥然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非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而是用广阔的大海反衬出这叶小舟的渺小与孤单,而海潮与海风正体现了人生历程上的坎坷,更为后文“乡书何处达”作了铺垫,那么作者的思乡之情就跃然与纸上了。

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按照以往我们通常会用教参上的说法去纠正学生,但是这次我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我想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是这样允许并鼓励“百家争鸣”的。

3教学过程开放

教学过程开放是指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

在上完朱自清的《春》之后,单元作文中有一个写景作文的训练,面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于是我带着同学们走进了学校的小花园让他们细致的观察秋天的景色,人们的活动,并让他们在花 园里嬉戏,然后再让他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经历的等等以《秋》为题进行作文,结果同学们非常快乐,作文也写得生动。

这样我们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学校的花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学生作文的空间,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并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比如讨论、对话等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说明文《珍奇稀有的动物一一针鼹》时,我们改变了初学说明文时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明文知识的传授,而是选择了将本文与记叙文《鹤群》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内容上、在语言上、在情感上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讨论和研究。学生明白了作者对鹤的描写渗透了主观的情感,除外形之外还突显了其内在品质,记叙了两件事,而《针鼹》一文不同,它则只是客观的介绍。在《鹤群》第11自然段与《针鼹》第4段的比较中,同学们发现对鹤的外形描写,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修饰性词语、运用动词对动作作了描绘,而《针鼹》在这方面却很少,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探究,自已明白了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说明,知道了说明文体与记叙文体的区别。

这样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我们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经历观察、讨论、探究等语文活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不唯书、不唯上的独立探索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