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三子能言》原文阅读练习
引导语:陶渊明是晋宋时期文学家,一生创造很多的诗集,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三子能言》原文以及相关的阅读练习,与大家分享学习。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客曰:“试更思幼时事。”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既而皆死。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昔有此事,今实悔之。”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言讫,便闻其子言语。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
【注释】
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不大会儿,都死了。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
陶渊明《三子能言》练习题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年且弱冠() ②主人异其言()
③出语客曰() ④言讫()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 B.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C.问塔动之因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其母从外得食哺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学》)
4.阅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你认为阅读古典名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答案:
5.(1)①且:将近、将要、快要②异: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
③语:告诉,对……说④讫:结束、完
(2)D
6.(2分)其母/从外得食/哺
7.(1)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2)略
8.(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言之成理皆可。)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观点)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陶渊明简介:
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