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叹花》背后的故事
引导语:《叹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杜牧《叹花》背后的故事
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家世显赫,多才多艺,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传说称杜牧风流却不同于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可谓春风得意。以后几年在各地任幕僚。
据《唐阙史·卷上》记载,那时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他听说湖州的景色秀丽且美女如云,长眉纤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余就去那里游览。当时的湖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且有兵权)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热情的款待他。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来陪酒,但杜牧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几天,临行之前,刺史又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赛船大会,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沿着两岸的景色一路物色过去,也看不到一个中意的姑娘,船会将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妇人牵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款款走来,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认为是绝色,忙命人到岸上请那对母女上彩船一叙。母女俩上船后看到有很多当官的在船上,惊慌失措的不敢说话。杜牧明说了要娶这位姑娘为妻,但那位中年妇人因为女孩年纪尚小而面露难色。杜牧不想为难这对母女,就说:"不然这样,我留下聘书一封,十年内我一定要到湖州当刺史,到时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内不来,你家姑娘就嫁给他人吧。"并送了那对母女一箱的绫罗绸缎为聘礼。中年妇人收下聘书和聘礼后带少女离去。
杜牧后来被调到京城就职。十四年后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后的第三天,即命人寻访当年的那对母女。手下的人回来告之,当年的那个女孩已经在三年前出嫁了,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伤心之余,又命人请那对母女到衙门来,想问问看是怎么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个州(省)的军政长官,在初唐时期大多是由皇子担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弟弟都曾担任过刺史一职。那位姑娘的丈夫担心自己妻子会被刺史大人抢去,所以不敢让妻子去见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计,姑娘的母亲和姑娘的丈夫抱着两个儿子来见杜牧。
杜牧见了老太太就问:"您女儿既然收了我的聘礼,为什么不遵守诺言却嫁给别人?"老太太惶恐的说:"我女儿等了大人十年都没来,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内生了两个儿子,并非不守诺言啊!"说着拿出当年杜牧亲笔写的聘书,杜牧仔细一看,发觉确实是这么回事;不仅没有生气,为了表彰这对母女信守诺言行为,杜牧当场写了一首《叹花》诗赠给那个老太太。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虽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叹的心情,却不见一个"叹"字;立意新颖而别致。头两句写了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虽说有自我开解的意思在,看似豁达,但字句中却流露出无奈和惋惜的心情。后两句写大风把树上盛开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满地狼藉,只剩下已经形成绿荫的树叶和累累的果实。表面上是写花的变化,实际上是在写人。用花开花谢、果实满枝来比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并借花的变化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缘份,包括夫妻缘,都是天注定的,半点不由人。
从《唐阙史》记载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事者双方都能信守诺言;这对母女并没有因为杜牧是个新科进士或大官就刻意的巴结;杜牧也没有因为心愿未成而迁怒与她们。这十多年来,杜牧在历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又被调入京城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可能是为了与姑娘完婚,杜牧才向朝廷请求为湖州刺史。虽然最终未能与自己的意中人谐成连理,但杜牧却能安于天定之缘份而不以官欺民。古人处世的态度及道德水值得现在的人学习。
《叹花》
唐 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