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资料

文章 2019-07-13 20:04:54 1个回答   ()人看过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人物生平

籍贯之谜

大文豪柳宗元到底是哪里人?他是“河东人”(河东即今山西省运城市)这点为学界共识,至于具体为河东地区哪里人却长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3年,运城市名专家张号立在查阅了当地各县市地方志并实地考察后得出准确结论:“柳宗元为运城市永济(县级)市虞乡镇人。”至此,柳宗元籍贯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大家有了自己确切的家乡。[5]

张号立在考证时态度十分严谨,他曾在永济虞乡镇学习工作过两年,还曾去过柳家坟茔看过柳家先祖墓碑。他先后查阅了柳宗元本人写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清代的《虞乡县志》等可靠文献,指出:

①柳宗元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文中,谈到他的父亲(柳镇,曾任殿中侍御史)时说:“唐贞元十二年十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在今西安市)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虞乡。”

②清光绪年间《虞乡县志》:“柳子厚堡,在县北二里刘家营南,颓垣尚存。今呼为城厢……唐柳子厚先茔,在县北阳朝村东南有数大冢,今其地犹称柳家墺。”

因此,柳宗元的故乡准确的来说,是今天的运城(地级)市永济(县级)市虞乡镇。

至于曾有资料称柳宗元为”解人“、”运城县人“、”解州镇人“等说法,张号立也从河东演变史入手解释了这些说法的来源和妥当程度。

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册《运城地区志》第83页载,北魏时期,河东郡辖北解(临猗县西南)、南解(永济虞乡)、安定(今解州镇一带)等五县。这里的北解、南解就是历史上的“解梁”(其中包括解州),这个时期“解”的外延远大于当前“解州镇”的外延。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柳宗元是“解人”。1994年三联书店《运城市(盐湖区前身县级市)志》第5页载“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解梁属之。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始置解县。北魏、西魏(时期),解县先后更名安定、南解、绥化、虞乡。”从此注知,在秦时,柳宗元的故乡河东郡管辖过解梁,在北魏、西魏(时期),解县叫过南解、虞乡几个名字。说他是“解人”情通理顺。

再说柳宗元“今山西运城县”人,亦有据可查。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册《运城地区志》第86页载,1954年7月,虞乡县和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9年又撤掉解虞县划归新设的运城县,这是柳宗元为“运城县人”说法的原因。

至于说柳宗元是“运城县解州镇人”,属于误解。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册《运城地区志》P84载,唐朝时期,河中府(河东郡)管辖河东(永济西)、解(运城解州)、虞乡(永济虞乡)等11县。按北魏时期区划建制,柳宗元故居在“南解”,也叫“南解梁”,亦即秦时的“解梁”。这是人们说他为解人的历史依据。有些不知真情的人就按北魏时期及秦时区划建制的说法(即柳宗元为解人),把唐朝时的柳宗元误说为“解人”,因为唐朝时“解”主管现今“解州镇”,进而又误说是“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其实他是唐时河中府(河东郡)虞乡人,并非唐时河东解人。概括说他是唐河东人是可以的。

1994年三联书店《运城市志》第8页载,1960年之前,解州是历史上解州的治所和解县、解虞县政府所在地,名叫解县城。《盐湖区新志》:“解州1945年驻阎锡山第七行政专员公署,1947年4月26日解放,设解县民主县政府。1954年7月1日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1958年合并于运城县,设前进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为解州人民公社,1983年10月为撤县设市的需要,分出五龙峪乡政府成立解州办事处。1997年4月,撤办建镇,成立解州镇人民政府。2001年撤乡并镇后,车盘乡、常平乡、五龙峪乡、解州镇组成新的解州镇。”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根本不存在“解州镇”。解州镇建置后,也根本没有与柳宗元故居永济市虞乡镇在区划方面发生过联系,至于《辞海》和《唐诗鉴赏辞典》分别在1980年和1983年注柳宗元是“解州镇人”这些情况,均属对河东演变史的误解,应纠正为”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柳宗元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10]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间

主词条: 永贞革新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此时,在王叔文周围还有许多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称为五坊小儿);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联合反对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压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学士一职。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同月,王叔文因母丧回家守丧。八月五日,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宪宗一即位就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8月6日,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赐死。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

左迁永柳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柳宗元《小石潭记

2.柳宗元字什么

3.柳宗元个人资料

4.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5.柳宗元代表作品大全

6.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译文及赏析

7.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

8.柳宗元小石潭记文章思路

9.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

10.柳宗元渔翁原文及翻译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