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及其破解分析研究论文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以有形和无形资产为股份而创办的、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要领导模式、采取民办高校运行机制而建立的、完全实行‘六个独立’的本科层次的学校。”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独立学院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在母体高校的基础上嫁接民办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特殊现象。作为制度性变迁的结果,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就带有先天缺陷,面临不可规避的三大困境,即制度困境、办学困境和管理困境。制度困境体现在一直由政策引导的独立学院缺乏更为具体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监督,相关法律的模糊性导致了独立学院的双轨性与过渡性,致使许多独立学院办学不符合标准也未及时得到匡正,始终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制度设计本身的矛盾使得独立学院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公办”与“民办”性质界定不清、对母校依存性强以及教育质量差等现实弊端,而这些现实困境背离了相关政策对独立学院办学所要求的“民、独、优”的办学原则。显然,这些办学困境必然会反应在实际的管理困境当中。缺乏民办、独立和优质教育特点的独立学院,在管理中存在着克隆母体高校、一味以赢利为目的等问题,形成了独立学院内部管理稚嫩、刻板无序、质不优与价不廉的危机状况。
以往众多学者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多从外部的制度、政府规范管理的角度剖析问题,却忽略了独立学院自我效能的发挥,缺乏对其内部管理作用的相关探究。虽然政策因素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部管理困境是独立学院需要正确对待的自身管理问题。独立学院只有明晰当前内部管理困境才能加强主体意识、转变办学观念,只有改善内部自我管理才能提高办学质量、达到规范办学的一应要求,从而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的表现
1.招生与就业困境
独立学院的迅速壮大是以充足的生源为依托的,是否拥有理想的高质量的生源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招生延续二级学院招生准则,各省招生办公室在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划定录取线,以本科三批层次录取。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2 020万人;2010年,下降为957万人;2012年,已降到915万人;2013年下降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新生儿在1990年达到峰值2 400万人,随后开始下降,这种情况持续到2009年,即2010年后新生儿的数量才“止跌上扬”。依此数据估算,高考生源数量的下降会延续到2017—2020年前后。可见,独立学院招生面临严重挑战,处在进退两难的招生困境之中。一方面,独立学院校生源连年减少,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处于弱势地位。职业院校的大力发展造成独立学院的地位与功能无形中被弱化,高昂的学费使得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专科院校。同时,一批新升的本科院校不仅挤压独立学院生源份额,而且还抢占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不承担任何财政拨款,独立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合作者为争取利益最大化,缓解生源减少带来的财政危机,一般都会采取扩招手段,有的院校甚至在招生中出现欺诈行为,以不实的宣传吸引学生,进而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导致招生更加困难。
就业难题是目前整个高等教育难以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更甚。一是,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渠道不畅。很多独立学院在学生入学时没能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就业目标,也极少与当地产业链结合而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这种“只管入、不理出”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学生没有一技之长,就业竞争力弱。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缺乏实用技能的训练,在岗位竞争中专业对口性低、技能不足,再加上培养周期过长,无法为当前人才紧缺的岗位及时输送毕业人员,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毕业生社会认同度差,出现身份认同危机。与普通院校相比,虽然同是本科层次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始终贴有“三本”标签,用人单位对其本科文凭和能力也会持有怀疑态度,如何与普通本科生拥有同等的就业竞争力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之一。
2.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独立学院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多数教师是从母校聘用过来的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的专职队伍。其次,整个院校教师年龄层次不合理,要么聘用离退休老教师,要么是聘用应届毕业生,作为高校组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却较少,这就出现了教师梯队的“断层”。再次,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高校师生比至少达到1∶18,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主要原因是独立学院为节省用人成本压缩教师人数。最后,教师质量有待提高,从高校聘请或派遣的教师很多都缺乏教学经验,尚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而在校返聘的老教师由于精力有限,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掌握,很难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2)教师流动性高,缺乏归属感和责任心。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很难与公立高校竞争,难以吸引和留住学科带头人以及热门专业的骨干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环境、待遇和发展前景与普通公立高校教师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教师的流动性特别高。很多教师都把独立学院当作谋求更好出路的临时跳板,缺乏归属感,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辞职跳槽。再者,独立学院的师资管理往往采用企业式管理模式,难免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校园文化氛围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留任的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更关心自身利益而非学院的发展,在教学中心不在焉,责任心不强,工作动力不足,教师间凝聚力不强,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都势必会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
(3)用人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培训和监督机制的匮乏。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要有部分母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院教学和管理中,这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很难形成统一的专兼职教师管理模式。而且,独立学院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制度,晋升、休假和待遇都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尤其缺乏相应的精神激励制度,对于归属感不强的教师队伍而言,其凝聚力和敬业程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者,独立学院培训制度或是执行不规范、敷衍了事,缺少相应的职后培训评价体系,或是不重视培训,这使得教师缺少一个提升自身的平台,对教师的专业创新和技能提升形成了不利影响。此外,独立学院监督不力,难以形成和执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多是母校指标的副本,然而这些指标对独立学院的教师进行评定和评估并不完全适合,且过分注重科研水平这一评判标准,难以调动起其教师的积极性。
3.专业建设困境
(1)专业设置同质化,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规范。专业设置雷同,既体现在独立学院复制母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方式上严重趋同;又体现在地区独立学院之间专业布点雷同现象严重且数量过多,一级学科多集中在经、管、文、法和信息管理类,一些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在学院重复设置率高达70%。
(2)忽视专业建设的持续性维持和有效开发。许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选择那些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回报率高的专业,学院学科与专业不免结构混乱无序,欠缺整体规划。这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学院的整体发展。
(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未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契合,在专业设置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市场需求预测没有可靠的依据做支撑;从专业的提出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再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上依托母校的资源和优势专业,并未依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去有的放矢地研究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某些热门专业大量扩招,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容纳度,从而人为地拉大供需矛盾,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呈现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的状态。
4.财务管理困境
(1)产权界定不清晰。独立学院的产权是在国家教育权的指导下,学校为履行教育职能而形成的一种财产权利关系,学校的产权包括对教育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收益索取权等一系列权利。我国独立学院特点之一就是存在多元主体,至少包括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两个以上的产权主体,各个主体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相互监督和约束,并按照合约和其资源投入比例分配收益。但是目前独立学院在合作者与母体高校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纠纷,未能理顺财务关系,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无法对母校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且合理的评估。母体高校作为举办者,一般以品牌、师资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参与独立学院办学,相较于合作方资金和实物的投入,这些无形资产的投入很难以金额精确计量,无形资产无法有效评估就无法明确区分独立学院与母校的地位和性质,相应的权责利也不明晰。不难发现,在利益分配中许多母体高校占有绝对优势,所得收益多半都上交母校用于补贴其财政支出,合作方再拿走部分盈余,这样用来留存给独立学院继续发展的结余资金少之又少,更加加剧了矛盾纠纷。
(2)财务制度不完善。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起步晚,没有合适的经验、制度可直接借鉴,所以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出现了既不健全又不和合理的一面。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依据,未能建立起一系列独立的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在预算上,许多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大、利用率低,损坏严重又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折旧。与此同时,许多办学活动都因为会计和审计制度的缺失而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当前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完全采用母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会出现与实际财务管理状况不相符的现象,独立学院作为民营机制的办学主体与公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目的有所不同,沿用母校的财务制度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无法与实际相匹配,甚至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再者,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不注重成本核算,低成本管理较弱,成本核算不准确现象屡有发生。
(3)财务风险过大。依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投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其校园建设和其他财政支出完全要由合作方自行筹措。在缺少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了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而利用银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独立学院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贷款额度忽视偿债能力,势必增加独立学院的办学风险。此外,当前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重心依附在学费上,一旦生源减少,其财政就会面临财政危机,当生源数量出现偏差就会减弱抵押偿还能力,进而影响其正常运行。所以,单一的资金来源加上高额的负债使独立学院财政如履薄冰,承担着巨大的办学风险和内部财务危机。
二、独立学院内部管理困境成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上过于依附母体,欠缺独立性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与其对母体高校的依存是紧密相关的,它依托母体高校积淀已久的声誉以及师资、管理、文化等无形资产而迅速崛起。正是这种割舍不断的依附关系使得独立学院的成长福祸相依。尽管独立学院起步是依靠母校而快速形成规模,但是过度依赖母体就会丧失自主权。管理体制中董事会的虚设、错位、越位等造成当前独立学院仍然是依附母体高校的管理,独立学院始终被当作母校的下属学院,其合法利益时常被母校窃取,甚至成为母校发展的牺牲品。缺乏独立性的独立学院不得不承担大部分办学风险,获取小部分利益,仅有极小或是没有自主管理权力。从目前发展来看,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上独立性的丧失是造成其在内部管理中出现诸多困境的根源。
2.管理目标上过分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发展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这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特性。而以民办机制为办学特征的独立学院的合作者根本目的在于盈利,这也是资本所有者参与高校办学的动机所在,资本追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悖论。当前,一些独立学院的管理目标将逐利奉为办学主旨,忽略教育教学质量,办学重心始终放在如何盈利而非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专业设置上来看,诸多专业名称虽然暂时吸引了生源,学校却没有足够的师资能力来开展教学,更难以集中力量提升专业的质量,滥竽充数的专业不在少数;从生源选拔上来看,扩招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加快学校发展,但盲目降低招生标准而扩大学院规模会拉低学校的品牌水准,不能确保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从师资设施上看,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建设的投入上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对校园设施、教学实验设备进行扩充和修缮。由此可见,多数独立学院在处理财与才、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上显然没有找到平衡点。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