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论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课不像以往那样,仅能从文字上感受文章的美,而是能更直观地从声、色,形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体验。这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更直接、更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美育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学到语言、文字、优美的文章,还能从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上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作为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畅游文学海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成为学生美的领路人。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渊博知识和完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体。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它在文字、声音、图像处理上的高超作用,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供更直观、更便捷、更有效的手段,化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大大提高美育的教学效果。
一、鉴赏祖国文字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电脑为工具,打字速度很快,手写水平很差。忽略了我国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很多大学生的字写得像小学生,根本不懂字的结构美、线条美。因此,在语文课件的制作上,利用文字处理系统,注意根据不同文章的内容选取适合的字体,能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既美化了课件,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字审美意识。比如在《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的课件中,我使用了庄重的隶书来做建筑中“厅”的注解的字体,展现古建筑“厅”的典雅端庄;使用严肃大方的楷书为“堂”的注释的字体,表现“堂”的严整瑰丽:选择流动洒脱的行书作为“轩”的描述字体,体现“轩”的自由轻盈。在教学课件的使用中发现,同学们对汉字的美有了新的认识,也经常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书法知识。在不断的摹仿与书写练习中,很多学生在字体的结构和线条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品析作品语言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各有特色,作者个性鲜明的语言在单纯的口头讲解中失色不少,而多媒体的使用则能克服种种限制,将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引导学生理解“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时,首先可以利用网络上搜集的图片展示剑桥的迷人景致,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等等,都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心里不觉已对它向往。然后使用flash制作出一个模拟情景的动画,夕阳斜照下,河畔摇曳的杨柳,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华衣,风姿妖娆,一个身着长衫,手持书本的忧郁诗人走过来,凝望着这一片湖水,若有所思。仅一个小片段,那美丽的康河景色便呈现无余,这样好的美景怎不叫人留恋,学生在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和柔情时就会觉得自然和理解,也能感受到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美。如果再配上优美感伤的音乐,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给学生以震撼,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就会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也有利于文章的把握。
三、塑造学生品德美
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文学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教育作用是很大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品德。比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它所描写的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邓稼先生平和事迹的视频,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可以了解到邓稼先忠厚朴实、诚真坦白的做人态度,以及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道德美的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优秀人物,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了这样的品德修养,自然会引导学生拥有美的思想、做出美的行为。
四、感悟作品社会美
无论在何种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美好心灵、坚强意志等都是生活美、社会美的具体反映,作品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人物的品质精神都来自于生活。通过作品的深入学习,学生对文中美好的人和事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社会美。在《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向人们讲述了她对光明世界的渴望。在教学中我们用从网络上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自己编辑制作了一个小课件,介绍了海伦·凯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一一她的老师莎莉文,通过介绍使学生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细致无私,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另外,我们汇集整理了许多海伦·凯勒想要看到的事物图片,给学生播放讲解,通过介绍使他们体会作者坚强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周围的人,感恩我们生活的社会,引导他们体会生活美。
五、激发学生创造美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美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美。美的创造并不神秘,如朗读一篇文章,根据诗文的内容画一张画,写一些优美的文字,谈谈对文章的理解,都是很好的创造。
(一)创造美的语言。
朗读的过程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之后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朗读《炉中煤》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增进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选配音乐,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作品,并且可以将不同学生的朗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下来,请同学们欣赏比较后发表意见,体会不同语言的美感效果,找出最符合文章情感的朗读方式。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学会了使用语言的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作品,好的作文如同一杯美酒,醇香甘甜,给人以美的享受。
灵感是写作的源泉,而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写《我的父亲》这篇作文题目时,首先让学生欣赏阎维文的《父亲》这首歌的音乐电视,片中感人的画面和歌词中“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这样的歌词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写出了比较优美的文章。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激情,丰富了学生美的体验,一定能创造出美的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获得审美享受并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受益的过程。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提供了更形象更有效的方法,借助这一手段,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知识和人格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2]龚声蓉等,多媒体技术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