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问的学生美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
上述两项数值差异明显,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和学生的两种状况,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现实。那中国学生的不提问是如何养成的呢?
调查和分析称,有些学生不愿提问是怕自己提的问题很“愚蠢”。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积极提问有可能会带来风险,如冒犯教师和得到不好的评价等。
学生不愿提问其实是不敢提问,这主要是不敢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观点的问题。在不少高校,尤其是人文和社科专业,有些问题是禁区,连教师都不敢触及,更何况学生?一些高校的教师就曾对学生讲,对于“板上钉钉”的问题,没必要再去讨论和提问,更没必要作为研究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
不愿和不敢提问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可能成为不愿和不敢多事的人,即使从事科学研究,也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不愿提出问题对于科学来说,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真相长久得不到确切的认识,由此阻碍科学成果的发现和应用,不利于科技造福社会;于社会和文化来说,则会阻碍真相的认知,造成民智低下,延缓人类文明的发展。
远的不说,2003年中国爆发的非典,人们应该记忆犹新。当时,最高权威机构的权威专家提出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建议用利福平治疗,因为该药对衣原体来说是特效药。但另外一些专业人员通过研究认为,非典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可由于不敢冒犯权威,他们不敢公开提出不同意见。结果,这样的举动不仅让他们失去了首先发现冠状病毒的机遇,还让不少患者在“药不对症”的治疗中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同时引发公众和社会恐慌。
中国有些学生不愿和不敢提问,这固然与性格和文化有关,但也与多年的教育有关。许多孩子从启蒙之时起就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要服从父母和老师,要遵纪守法,却很少了解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如此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学校不愿和提不出问题,等走上了社会便既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创新,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