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文章 2019-07-13 19:03:05 1个回答   ()人看过

民族的先贤们为什么活得精彩?什么是人的深度生存?什么是人的多样化?什么是低沸点、足以持续万年的美好生活?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您继续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著名作家刘小川创造性地使用史学、文学、现象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手段,深入解读先贤故事,分类提炼先贤特质,用中国先贤的生命精华,引领读者运用先贤智慧辨认当下,充盈正气,走出精神性危机。只有读懂先贤的生存细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智慧。

陶渊明是东晋大贤,古代真性情的总代表,几乎影响了后世所有的读书人。

陶渊明是晋初大将军陶侃的重孙,其父陶逸做过太守。乱世家道中落,他一生四次求官,“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最后一次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今属江西)县令。陶潜的妻子翟氏生了四个儿子,加上前妻生的长子陶俨,五个吃长饭的。

五柳先生当县令,把官帽挂在官厅的青砖墙上,裹一个滤酒的葛布头巾,赤脚走田埂,格外关心农事,与臭汗淋漓的劳动者打成一片。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苏东坡对此二句崇拜得五体投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陶诗一百零九首,苏轼篇篇唱和。

有一天,州刺史派来了一个邮督,专门督察陶县令,人未到命令先至:陶渊明必须官衣官帽穿戴整齐,必须迎接到遥远的官道口,必须躬身引路,亦步亦趋(周礼之万一)碎步小跑,必须早陪午陪晚陪,必须说一箩筐的废话假话肉麻话……陶渊明站在县衙外发了一会儿呆。县令的官帽来之不易啊。公田酿酒的粳稻眼看要成熟了。家里的五个儿子巴望父亲带回好吃的东西。

翟氏一日三眺望,折断门前柳。

陶渊明有“金刚怒目”(鲁迅)的一面,当了八十多天的县官,估计他已经“忍得水滴”(眉山俗语)了,于是,他扔了官帽回家。个性本如此,没办法。毫无办法。扔就扔吧。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天没亮就急于逃离官衙,“敛裳宵逝”,可见逃离官场的冲动非一朝一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庄子巴望化为蝴蝶,陶潜羡慕欣欣向荣之木、涓涓流淌之泉、挣脱尘网之鸟、回游故渊之鱼。

“学而优则仕。”中国的文化先贤都要奔官场,老子也不例外。走向官场又背向官场,几乎是所有文化先贤的宿命。其间生风生雨生雷电,强对流催生强悍的生命个体,化入语言、音乐、书画、建筑、衣饰、美器……几千年笼罩数百亿人的生活方式。

朴素的欣悦,低消耗的快乐,轻松持续一万年,夭夭如也。

陶渊明扔官帽的符号化动作,后世仰望了一千六百多年。这是利益趋奔与个性自由永不停息的拉锯战。名缰利锁,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中国的文化先贤而言,这叫以退为进,进入自然与审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道德醇,风俗厚,人情暖,维系着短暂的生存,流连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杯酒一支歌一首诗,或是两三句亲朋问候,人就乐起来了,这样的人,何往而不乐?

陶渊明居住的柴桑县(江西九江)上京里,山环水抱,民风朴拙。远眺庐山的香庐峰,夜观星星大如斗,钓鱼弹鸟捉泥鳅,走乡串户话桑麻……中年晚年的陶潜乐得像个孩子,始终保持孩子般的生命新鲜感。至朴者,树立了千百年的好榜样。缺了陶渊明,中国乡野田园的美感会大打折扣。诗人提纯了普通人的感受,丘山与村落符号化了。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字字珠玑,古代读书人视同圣经,万两黄金买不来。李白杜甫苏东坡可以买来吗?莎士比亚荷尔德林可以买来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人类的顶级艺术,乃是巨大的生命冲动之产物,生命冲动咋买?“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苦闷咋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披星戴月的劳动者关心劳动成果,古今皆然。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古人以此作画图无数。

陶渊明的佳作大都作于四十岁以后,官帽一扔,艺术井喷。

陶渊明大约四十五岁,上京里的园田居失火,八九间草屋化为灰烬,诗人移居南村。《移居》之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素心人反衬杂心人——贪官奸商,类似流氓泼皮瘪三。素心人要住到一起,生活才有滋有味,学与问才相得益彰。

南村的邻居也有杂心人,素心人绕道避开他,躲不开就点头过。素心人一词,应该是陶潜首创。敝庐何必广,精神的强大者住小房子欣欣然,精神的弱小者居豪宅戚戚然,古今例子太多。为何戚戚然?花花肠子算计太甚。

《移居》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生活的景象一派祥和。人人举止朴拙,目光清澈,令人联想法国画家高更画的塔西提岛上的男女土著,只少了宗教神秘。陶诗如同田家语,明明白白而韵味悠长。当时有批评家指责他用“田家语”写诗,不够华丽,不见追随汉赋的语言之排场。而在唐宋文化大师们的虔诚眺望中,陶渊明成为陶渊明。

苏轼认为,陶诗高于李杜诗篇。

五柳先生醇酒般的寻常日子,能否持久?晋末军阀混战,百姓赋税极高,单靠种田难以养活一家人。渊明弃官后一度乞讨,“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早年他有过乞讨的经历,心里百味杂陈。五十岁的金刚硬汉,那乞讨的手如何伸得出去?扔官帽的手转为躬耕手,再转乞讨的手,其间的酸楚可想而知。这类事,男人通常是不会讲的,羞于启齿。做过县令的陶渊明把乞讨事写进了诗篇,一句“叩门拙言辞”,大丈夫为五斗米折腰的情与貌,如在目前。

“冻饿虽切,违己交病。”这个短语,道出耿介之士共同的心声。

陶渊明宁愿辗转乞讨,也不去找那些人五人六的官员。他在写给儿子们的信中说:“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八个字,透露多少隐忍的辛酸。“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大师多傲骨,否则难成大师,逆境中撑不住,垮掉了。

信中又云:“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渊明的五个儿子在乱世存活下来,妻子翟氏得享天年,萧统夸她:“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据国学泰斗袁行霈先生近年考证,陶渊明活了七十六岁。

陶渊明五十八岁作《桃花源记》,这是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精神家园。他的精神伟力牢牢扎根于日常生活,举止天真,和蔼可亲,就像我们的亲人。他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生活之信仰,陶渊明承先启后。上京里和南村,先生有酒盈樽的日子居多,美感横呈,俯拾皆是。辗转乞讨的那双颤抖的手,破天荒写进传世诗篇。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古代最黑暗的时期,仍然有一些人过得赏心悦目。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江西九江的五柳先生。

当代德国的大学生中学生普遍熟悉荷尔德林,追慕那位“诗人中的诗人”。中国的学子如何呢?伟大的陶渊明,是否寂寞少知音?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