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茶居》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最初决定上杨羽仪的《水乡茶居》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特别喜欢那儒雅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渗透出来的雅韵。文章通过广东水乡茶居的建筑结构、茶室名、茶室用具的变化,品味水乡人生活的高雅情趣。水乡人品茶,不仅仅是品着茶水,品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他们在茶室中谈论的内容不是闲聊,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更多的议题则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由此可见,作者写“水乡茶居”的目的,则是要表现水乡人在新时代的变化以及水乡人的雅致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据此,我设计的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而把重点放在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上。在品读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涵义,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感。再通过假设茶室聊天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
一节课算已成过往,但留给我的积淀才是永恒,反思如下;
其一、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决不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得。其实,语文教学因为每一篇文本内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学目标尽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思路和方法却不尽相同。而我感动无论什么课,要使学生得到快乐,必须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须设置障碍,惟其有障碍,学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发现, 惟其发现,他才能感到快乐,他才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水乡茶居》的教学思路时,我把由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难度,在课堂上有可能冷场,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间会使他们深入到文章内部,透过字面挖掘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思路是教师必须反复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课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反之,一篇好文章也会趣味索然。
其三、语文课堂应该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文本,解读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诠释者也是倾听者。有些人认为大多学生并未喝过茶,因此,对《水乡茶居》中描述的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课是很难上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水乡人通过喝茶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参与社会,参与文明进步的能力,这是要透过文字来理解的。因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教师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达到交流,沟通和发展的统一体。所以说设计好交流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四、运用成熟而优美的语言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的积淀。“一杯茶就是一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使学生有一堂课也便是一首诗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因此我感到我们的读本、我们的教材、课文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课一面。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积淀。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纵观这堂课,虽然引领着学生们在《水乡茶居》里“叹”了一回茶,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既要保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又要做到融会贯通,因此,有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而,没有讲透。另外,语文的品读,不能离开一个“读”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诗般的语句学生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读过,并没真真深入细细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