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章 2019-07-13 18:43:54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捉拿﹚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璐:美玉﹚

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身体、

隹(zhuī)--鸟雀.

二、例题:

①金就砺则利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解析:从字形入手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

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

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知道了这些。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三、例题:

①韦编三绝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提示:从语法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分析

分析示范:

①断绝

②主语"群响";"毕"修饰"绝",状语;

"绝"当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

③"与世隔绝的"

④"到了极点"

⑤"非常"

⑥"渡过"

例题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楚王贪而信张仪

③信义著于四海

解析:

①修饰谓语"难求",作状语,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意为"实在"

②"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③"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归纳:

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若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练习:

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2000年全国)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

"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应为"应和"。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吏事"当为名词,作宾语,"不"修饰"闲",表明"闲"为动词,故错。当通"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四、例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

("族"字义同"灭"字,"消灭")

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精通)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选拔)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谨慎)

归纳:

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

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quo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