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拟挽歌辞三首》

文章 2019-07-13 18:33:02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拟挽歌辞三首》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晚年的组诗作品。诗人假设自己死后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又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说明]

第一首诗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第二首诗是写出殡前的祭祀。诗人描述亲人的哀伤,自己虽感到不能饮酒的遗憾,但已为离开家园而有些黯然。第三首诗是写下葬的情形。诗人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全诗艺术构思极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语言设想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发生的主客观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生死极其坦然的态度,显示了他极其明彻达观的思想。

挽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渊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挽歌诗》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后的作品。这组自挽的《挽歌诗》便作于逝世前的两个月,即九月。

“挽歌诗”,逯本作“拟挽歌辞”,今据萧统《文选》所引第三首及陶本改。

其一(1)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2)。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3)。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4)。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5)。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干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释]

(1)这首诗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2)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3)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4)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5)索:寻找。

[译文]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

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枢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

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大遗憾。

其二(1)

在昔无酒食,今但湛空觞(2)。

春醒生浮蚁,何时更能尝(3)!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4)。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5)。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6)。

[注释]

(1)这首诗写亲友祭奠和出殡的情景。诗中以生前无酒饮同死后有酒不能饮相对比,旷达幽默之中,深含无限的酸楚。

(2)湛(zhàn占)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3)春醪(lǎo劳):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4)肴(yáo摇)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5)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6)出门去:指出殡。良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译文]

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佳肴列案满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