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七律艺术风格
杜牧是晚唐重要的诗人,除了绝句以外,他的七言律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俊爽”和“拗峭”两方面具体论述了杜牧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杜牧是晚唐非常重要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在诗歌、骈赋、散文、策论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七绝最为人称道,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等,摇曳多姿。事实上,他的七言律诗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吴乔《围炉诗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其七言律亦极有佳致。”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杜牧七律的成就仅次于绝句。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编次的《樊川文集》二十卷,前四卷共收各体诗歌261首,其中七律57首。如果加上宋人编次的《樊川外集》与别集中所收的七律,数量当更大。
关于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明代胡应麟《诗薮》中有“俊爽若牧之”语,各家诗评也都肯定了杜牧诗歌整体呈现出来的“俊爽”之气,我们可以认为杜牧诗歌总的风格是“俊爽”。然而同一诗人所写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在总的风格的基础上呈现某种特征差异。推究杜牧的各体诗,其古体诗在“俊爽”的基础上显得“浓腴魁垒,笔酣句健”,其七绝在“俊爽”的基础上更具有“远韵远神”的艺术魅力。就七律而言,刘克庄云:“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杨慎也说:“(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可以看出,杜牧七律呈现出与其他各体诗不同的“拗峭劲健”的风格。
缪钺先生在《〈樊川诗集注〉前言》中也提出:“大凡作律诗与绝句,劲健者容易失于枯直,而有韵致者又多流于软弱。杜牧的作品,独能于拗峭劲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把这两种相反的好处结合起来。”这就很精到地概括出了杜牧七律的艺术风格,即俊爽与拗峭的完美结合。
一、俊爽
“俊爽”本指人的才华出众,性格豪爽。《晋书?裴楷传》谓:“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这里所说的“俊爽”,则是指杜牧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清俊爽朗、劲健洒脱的美学特征。内容上多表现为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体现出一种浑然贯注而又奋发向上的气势;语言技巧上注重用字的音节铿锵、清丽明朗,以及巧妙运用叠字、数目字造成的爽落生动的效果。
(一)杜牧的七律常常表现出对国事自觉的关注和忧虑、批判和希望。他继承了杜甫的以七律为史的传统,其七律很多是反映了晚唐时期的重大政治内容。如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回纥乌介可汗率兵南侵,人民纷纷南逃。杜牧有感于边民流离失所,朝廷无力抵抗,写了《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全诗以早雁为喻,句句写雁然句句喻人,表达了边民受侵略的悲苦。“仙掌月明孤影过,长们灯暗数声来。”从雁影、雁声两方面穷极早雁失所之悲。而雁过汉宫,当政者犹沉湎私欲,无视民瘼,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讽刺之意。最后两句以安慰的笔调劝早雁时局未稳不忙思归,虽是对流民的劝慰,实是作者对朝廷不收复失地的讽刺,表达了杜牧对国事的批判忧虑之情。
河湟沦陷,边民涂炭,杜牧也是忧心孔急,写诗怀念河湟人民。“牧马驱羊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讽刺朝廷不思收复,致使“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94年),吐蕃衰乱,河湟人民起义,唐朝廷乘机里应外合,收复三州七关。杜牧作诗《今皇帝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观圣功,辄献歌咏》,有“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之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歌颂了赵纵英勇战斗为国牺牲的无畏精神,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恨。其他如《皇风》、《过骊山作》、《故洛阳城有感》等都直接地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政治自觉的关注和参与。即使是其他一些抒怀酬赠的诗作,也大都间接地反映了诗人的经世致用之思、有才难报之恨。
杜牧诗歌内容上对国事自觉的关心和忧虑,在诗歌中表现为由内而外的观照,这种外向型的观照使其诗显得开朗洒脱,虽不乏忧虑愁闷,但终不免开阔宏大的气派。而与“小杜”并称的李商隐由于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于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这种由外而内的观照使其诗显得深情悱恻,虽有开阔之作,仍难免情思郁结。这也是二人虽并为晚唐双峰而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杜牧的积极用世之感,也使其诗格调高尚,气势飞动,具有一种豪迈俊爽之气。《新唐书》本传称其诗“情致豪迈”就是指杜牧的诗歌内容上多发忧国忧民之思,而又能具有豪宕雄浑的气势。如杜牧著名的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登临揽胜,托物抒怀,气含广宇,思接千载。首联由眼前景物起六朝兴亡之感,言昔日的衣冠文物,尽成荒草,惟有淡天闲云,今古所同。笔力贯注,大有包举宇内、含盖千古之势。颔颈两联写宛溪一带的山色水声、飞鸟居人、深秋帘幕、落日楼台,一幅壮阔的山川风物秋景图,明艳生动,如现眼前。尾联抒发登阁遥望五湖所产生的思慕古人的豪情,表现了对功成名就后泛舟太湖的英雄人物范蠡的向往。将眼前景和心中情、对古人的思慕和自己的惆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显得气魄宏伟,沉雄劲健,而不失于木质枯直,有韵致而不流于柔弱无力。薛雪《一瓢诗话》说:“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给予这首七律很高的评价。《骚坛秘语》称:“牧之主才,气俊思活,”就是指杜牧诗歌气势生动豪迈,而思绪腾挪跳跃,善于将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此处与彼处、眼前景与心中情融汇在一起,给诗歌留下无限开阔的空间。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在诗歌语言上,杜牧喜欢用一些明艳响亮的词语来营造一种明净生动的氛围,呈现出清丽、俊秀的风格,也给全诗笼上一层美妙的氛围。如《商山麻涧》:
山光岚影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苍鸡棚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倩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作者用“山光岚影”、“柔柔垂柳”、“芳草”、“春日”这些明艳生动的词语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的世界。老父“秀眉”写出老人年迈,女儿“倩袖”极写女孩的年轻干净,再加上“簪野花”,将这种美写到极致。这是一幅多么明净优美的图画,难怪后人评之:“秀丽如画。”又说:“此诗字字古朴,字字新颖,又字字美丽,披之如身入桃源,虽竟日坐卧其中,不厌也。”(《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三)杜牧在七律中还经常巧妙地运用叠字,使得诗歌音节响亮,语气铿锵。如《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三:
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
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
白鹭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沾沾。
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其中三处用了叠字“纤纤”、“的的”、“沾沾”,音节响亮,神采焕发,尤显“小杜”风神。《唐诗镜》以为此诗“语气铮铮,叠字三现”,就指出了这首诗用叠字造成的音节响亮之美。其它叠字出现的如: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箫箫。(《送国棋王逢》)
芒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山光岚影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商山麻涧》)
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送刘秀才归江陵》)
以上所引叠字或音节响亮(的的、落落),或余韵悠长(摇摇、杳杳),或使行文疏宕,都体现了杜牧诗歌的“俊爽”风格。
(四)“小杜”还善以数目入诗,使他的七律显得明净疏朗、气势磅礴。如以上所举的《商山麻涧》:“云光岚影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四面合”写环境的封闭,使人有关风景于其中之感;“十余家”写人家之少,则显环境自然幽静。两个数目字将商山麻涧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优美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三:“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千步虹桥气象兼。”一连用了四个数目字“十”、“一”、“四”、“千”,其中“十”、“四”、“一”是实指,“千”是虚指,描写得有虚有实,将钟陵旧地的美景描绘得如在眼前,既实得可爱可见,又虚得气象万千。“小杜”驾驭数字的功力可见一斑。其它数目字见于杜牧七律诗中的有:
四海一家无一事,将军携镜泣霜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一)
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五)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汝去迟迟。(《故洛阳城有感》)
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三)
千烧万战坤灵死,惨惨终年鸟雀悲。(《故洛阳城有感》)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自宣城赴官上京》)
杜牧七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特别喜欢用“千”“万”这些表示大数量的字眼,来表现时空的广阔性,让想象展翅飞翔,将时空尽量扩充,在诗歌中形成豪迈磅礴的气势。如《西江怀古》中的名联:“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千秋”“万里”将江天辽阔之景与诗人的思接千载之情正容含在浩渺无际的空间与悠长永恒的时间之中,使得场面壮阔雄浑、气势磅礴。《载酒园诗话又编》称赞此联“尤有江天浩荡之景”,但批评杜牧为“算博士”,曾主张两句开头各截二字。如果这样,当然勉强仍可成诗,但时空的联系不见了,全诗宏伟阔大的气魄顿消。杜牧这种以大数量词所营造的雄浑豪宕的意境,也形成了杜牧七律的另一方面――拗峭劲健的风格。
二、拗峭劲健
杜牧七律于俊爽之外又别具拗峭之风,所谓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