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六记传赞述《五柳先生传》

文章 2019-07-13 18:20:04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说明]

从文中所述家贫之状看,此文当为渊明晚年所作。

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见是一篇自传性的散文。文中叙写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着重突出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安贫乐道。任真自得的志向与性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6),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7)。造饮辄尽(8),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9)。环堵萧然(10),不蔽风日。短褐穿结(11),箪瓢屡空(12),晏如也(1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5)?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钦?葛天氏之民欤(16)?

[注释]

(1)何许:何处,什么地方。

(2)姓字:姓名与表字。

(3)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一般是自称。

(4)不求甚解: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5)会意:领悟其意。

(6)性嗜(shì试)酒:生性喜好饮酒。

(7)置:设,备好。之:指五柳先生。

(8)造:往,到。辄:就,总是。尽:指尽兴。

(9)曾:乃。不吝情去留:谓不以去留为意。吝:惜,舍不得。不吝情:即一切都尽情尽性,不拘俗礼。

(10)环堵萧然:犹家徒四壁。环堵:房屋的四面墙。萧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11)短褐(hè贺):粗布短衣。穿结:指衣上的破洞和补绽。

(12)箪瓢屡空:谓穷得揭不开锅。箪:盛饭的竹器。瓢:舀水的器具。《论语。雍也)说颜回贫穷,“一箪良,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3)晏如:平静安逸的样子。曹植《求自试表》:“方今天下统一,九州晏如。”

(14)戚戚:忧惧的样子。《汉书。韦玄成传):“今我度兹,戚戚其惧。”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列女传):“鲁黔娄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焉。曰何以为溢?其妻曰:”以康为谥。昔先王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其余富也;君尝欲授之以国相,先生辞而弗为,是其余贵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急急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溢为康不亦宜乎?“又《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15)兹:这,指五柳先生。若人:那人,指黔娄。俦:类,辈。

(16)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上古盛世的帝王。(见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宋代罗泌《路史。禅通纪))这两句是说五柳先生朴质淳真,像是上古无怀氏、葛天氏那个时代的人。

[译文]

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表字。他的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用“五柳”当作自己的别号。悠闲恬静,少言寡语,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于其意每当有所领悟,便高兴得忘记吃饭。生性喜好饮酒,家中贫困不能经常得到。亲戚老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备好酒请他去。去喝酒就总是要喝尽兴,希一醉方休。喝醉之后就退席,去留任情,毫不在意。家徒四壁,空空荡荡,又不能挡风遮日。粗布短衣破了就打补绽,常常揭不开锅,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副平静安逸的模样。常写文章以自寻乐趣,也很能表达自己的心志。得与失皆置之度外,就这样了此一生。

赞语是: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忧虑烦恼,不为富贵钻营奔忙。”她所说的那人(黔娄)与五柳先生大概是一类人吧?畅快地饮酒作诗,愉悦自己的心志。他是上古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艺术特点]

此文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首先,立意新奇,剪裁得当。《五柳先生传》是自况之作,目的是托空寄意。所以既不能太虚,也不能太实。太虚,扑朔迷离,则失之晦涩;太实,笔笔写真,看即破,则索然无昧。开头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不仅立意新颖。而且诙谐有趣。最后用“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两个问句结尾,含蓄蕴借,余味无夯。全文围绕“不慕荣利”这一主题,写了读书、饮酒、安贫、著文等四件事,详略得当,落笔有致。

其次,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对他的居室、衣着等外在形象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曾引起后世许多诗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自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曾说:“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第三,此传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一篇寄托诗人平生理想与志趣的传记,在一般人写来,免不了要洋洋洒洒地作长篇大沦,但作者抓住足以表现人物本质的主要事件,仅仅用了一百七十三个字,就概括无遗。其用笔之经济,实在堪称精炼。

[名家点评]

洪迈《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秉;其寒则短揭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刘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朱熹《朱子语类》:“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七:“昭明作陶公传,以此传叙入,别此传乃陶公实录也。看来此老胸中,浩浩落落,总无一点粘着。既好读书亦不知有章句,嗜饮酒亦不知有主客。毋论畜贵贫贱,非得孔、颜乐取,也易语此乎?赞末无怀葛天二句,即夷齐、神农、虞夏之思,暗窝不仕宋意。然以当身,即是上古人物,无采薇忽殁之叹,更觉高浑也。后人仿作甚多,总无一似。”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渊明以彭泽令辞归。后刘裕移晋祚,耻不复仕,号五柳先生。此传乃自述其生平之行也。潇洒澹逸,一片神行之文。”

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六:“此传即先生自述,试把先生行履与此传相印证,其一种潇洒奇迈风度,宛然恰合。”

浦起龙《古文眉铨》卷四十二:“于客难诸体后,别开畦埒,超绝。昭明为渊明作传,录此一篇,又序其集,称其文章不群,独超众类。”

毛庆藩《古文学余》卷二十六:“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摘》卷十:“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乃逸品也。”

锺嵘:“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鲁迅:“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