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姜·原文和翻译

文章 2019-07-13 18:15:57 1个回答   ()人看过

【原文】

《齐民要术》②:姜宜白沙地③,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④,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得合埋之。“垾”,奴勒反,谷穰。中国⑤,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可滋息⑥。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⑦。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渭之“茈姜”⑧。

《四时类要》⑨:种姜:阔一步作畦,长短任地形。横作垄,相去一尺余,深⑩五六寸。垄中,一尺一科,带芽大如三指阔;盖土,厚三寸;以蚕沙盖之,粪亦得。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垄中却高,垄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注释】

①姜:又名生姜,薯芋类蔬菜,姜科。多年生草本,在温带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根茎膨大成块状,外表淡黄色,有的品种嫩芽紫红色。性喜温暖、阴湿,忌高温、烈日,见霜即枯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③姜适宜肥沃疏松、保湿、排水良好的土地,白沙壤地基本上可满足以上要求。

④先重耧耩:重:重复耩一次。使垄沟加深,和今天所说的“套犁沟播”法同。“套”,即第二次耩时,要从第一次耩过的垄沟走过。

⑤中国:中原地区,也可译作“黄河流域”。

⑥势不可滋息:殿本同。《要术》无“可”字。

⑦封生姜:这个词在当时,大概是催芽的代用语。生姜下种前应进行催芽,无霜期过后即可露地播种。

⑧茈姜:“茈”与紫同。“紫姜”即生姜。因姜芽紫色故称紫姜。

⑨见《四时纂要》“三月·种姜”。

⑩深:原无。据《格治丛书》本,石校本补。

粪在土上,恐不甚适宜。疑有误。

并: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译文】

《齐民要术》:姜适宜白沙壤地,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得非常熟柔,和种麻一样,地耕的次数越多越好。纵耕和横耕的次数合起来,满七遍最好。三月间下种,先用耧套耩过两遍,然后顺着耧耩的垄沟将姜种下去。一尺远种一棵,上面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出苗后)要常锄草松土。六月间,(在畦上)搭苇棚遮荫。姜不耐寒也不耐热。九月间,挖掘取出,放在屋里。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应该掘土窖,用谷得和土把姜埋起来。“垾”,奴勒反,谷穰。中原地区的风土,并不适合种姜,姜在这里仅可勉强生长,不能茂盛地繁衍孳生。所以要种,不过是为了药用,姑且小试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过后十天,进行催芽,到四月立夏日过后,蚕吃老叶时,生姜生长出芽来,便可下种。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如果当年气候温暖,可以等到十月。生姜名为“茈姜”。

《四时类要》:种姜:作六尺宽的畦子,长短视地形而定。要(在畦中)做成横向的垄,垄距为一尺多些,垄深为五六寸。将大小有三指宽带着芽的生姜,种在垄中,每一尺远种下一棵,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再盖上蚕屎,或者盖上粪也可以。出苗后,有草生长出来便要耘锄,同时要逐渐地壅土。到日后,垄变成了高埂,垄外变成深沟;直到不能再往上添土为止。锄的次数不嫌频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