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李商隐《晚晴》读书笔记
年轻的时候,读李商隐的《晚晴》,觉得很美,一如他的其它诗歌,如烟雾笼罩的梦中烟柳,朦胧迷离;如夕阳斜照的一声叹息,幽幽的哀婉,淡淡的感伤。至于其中深意,便不甚了了。
近几日,闲暇之余,又重读了一遍,一遍之后,略有触动,又细细品味,便慢慢有了些感觉。方才发现,《晚晴》,是李商隐少有的明朗欣喜的写景抒怀诗作。
据李商隐自己说,他十六岁就“以古文出入诸公间”(诗人自编《樊南文集》叙),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远大抱负,但是,在晚唐牛党和李党的党争倾轧之中,李商隐因入赘李党骨干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陷入党争狭谷,一直受牛党的忌恨与排挤。玄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他更备受煎熬。
李商隐的诗歌,对自然美有精致细腻的独特观察,对人间真情有独特深挚的体验,他的诗歌中朦胧迷离的意境,含蓄隽永而又略带感伤色彩的情愫表达,让我们感觉到,从本质上说,他是个比较清朴单纯的读书人,是个心理机敏而脆弱的诗人。
如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李商隐受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两种思想的渍染,生活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官场中,功名利禄,如同鸡肋,食之无味,欲舍不能,又特别要承受来自阴沟暗渠的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其内心的矛盾纠葛,其心理的压抑感,是不难体会到的。当然,让有些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看来,他便有浓郁的书呆子气,甚至显得弱智。而在内心,他是极其排斥这种官场恶习的。在《安定城楼》一诗中,他说自己如同“贾生年少虚垂涕”,就为自己做了悲剧性的比况。而最后的“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更是借庄子寓言,表达自己对官场恶浊的睥睨轻蔑,决不妥协;也对那些热衷官场仕途的禄蠹,极尽调侃奚落。在牛李党争的夹击下,不得已,他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做幕僚,郑亚对他信任有加,使他领略到些微的人情温暖;远离党争倾轧,也使他享受到精神的解放。
我也曾到桂林一游,桂林那清澈见底,蜿蜒曲折的漓江风情,两岸那平地凸起,连绵不绝,绿意葳蕤的群峰,那形象逼真的象鼻山、笔架山,那四面碧水环绕,满是鸟语花香,异族情歌荡漾的湖心小岛,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我就想,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一定美丽了他的眼睛,愉悦了他的心境,消解了他的压抑。在桂林,他独居高阁。这大概是他自己的选择:身居高处,可得地势之便,眼界开阔,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春夏交接之时,有一天傍晚,也许是无意之间,一抬眼,他看到,夕阳的流晖倾洒在小窗上,微弱柔和,给他的心里带来了一丝光明,一丝温馨。他推开窗子,只见雨后晚晴,云收雾散;清新的空气氤氲扑鼻。极目远望,雨后万物,鲜亮滋润,增彩生辉;平地凸起的群峰,青翠碧绿,蜿蜒多姿,平添妩媚。雨后的傍晚,天地之间,山水乡野,分外静谧而幽凉。斜阳余晖之下,这一切,更显得流光溢彩。他的心情更为之欣喜。但他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蓦然,他想起了小草。在山坡上,在田野里,那些幽森无言的小草,在雨露的滋润下,如今一定是格外的葳蕤晶莹,斜阳余晖,又将自己的爱意洒作一袭金黄,赐于它们,它们便浸淫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平时,在一般人眼里,它们再普通不过,卑贱不过,那些自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文人,对这些小草更是不屑一顾。而今天的他,怀着一腔悲悯,由衷地欣赏这些小草,大概就源于他如今的处境和心境。
如今的他,远离世俗官场的纷嚣,远离了倾轧和排挤,过的是相对平静闲适的日子。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远离京城朝廷,远离国家经济和政治中心,到西南边陲,对一个官员来说,就意味着从繁花似锦到平淡落寞,就意味着从一株皇家园林里的名贵鲜花蜕变成一株乡野小草。这种欣喜和落寞的矛盾纠葛,就驱使他把当前的自己和雨后的乡野小草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人与人之间天涯沦落的相同命运引发的同病相怜,心灵共鸣。而李商隐对小草的垂怜,是情感的迁移,是他觉得自己当前的现状和小草有相似之处。一方面,远离喧嚣,优美的山水,平静恬淡的乡野,雨后黄昏,斜阳闲照,确有一片幽静悠闲的诗意。另一方面,天涯沦落,寂寞孤独,低贱卑微,却是无法排遣的痛苦现实——所谓“沦贱艰虞”,此之谓也!
突然,眼前又有飞鸟归巢,它们体态轻盈,飞翔的曲线优美。看见它们,李商隐想到了汉代古诗“越鸟巢南枝”的诗句。这时候,被雨淋湿的鸟巢应该已经晾干,湿淋淋的归鸟的翅膀也应该已经干净轻捷,它们会飞得更加轻便疾速,更快捷地飞回自己温暖的巢窝。而自己此时的心境不也是如此吗?
经历了风吹雨打,更懂得雨后的清爽,甩尽翅膀上的雨水,身心便格外轻捷。自己所寄身的高阁,不正如那雨后鸟巢吗?自己在景色秀丽的桂林山水,身有所托,有朋友依靠,又远离凄风苦雨,怎能不是一种解放,一种幸福?于是,他眼前的斜阳余晖金碧辉煌,他的矛盾痛苦,化为雨后云烟,他的身心,与归鸟齐飞,与幽草共栖。他的心底,一首诗,便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非要到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经历之后,有些人生的境界和前人的体悟,才能渐渐地弄明白。如今,进入花甲之年,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诸般体味,再去读李商隐的《晚晴》,才有些浅显的领会。在此不揣冒昧,妄加揣测杜撰,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是否就离诗人当时的眼前景观和心底意趣近了些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