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课教研组的工作总结
常识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是集思想品德、社会、生活与劳动、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它通过有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以及这些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实施公民素质教育。它融道德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培养于一体,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如何把握好常识课学科的综合性,做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综合能力”,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互惠互利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
1、通过教研组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加强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两个纲要的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导,梳理了常识课学科中包含生命教育的课文,明确了生命教育在常识课课中的要求,正确认识常识课课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认真上课,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模拟、游戏、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它生命现象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上交一份相关的教案、一份教学总结。
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常识课课程中有些活动内容存在不安全性、有些不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有些是千里之外遥不可及,这些都不能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常识课课程可以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在常识课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常识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常识课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2、搜索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有必要找到信息技术与常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并通过把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常识课这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必然会给学科教学的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与学校活动相结合,相互渗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教研组的大多数老师是班主任,这种身份使常识课学科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成为必然。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集体性庆祝、纪念活动。
2、学校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班级文化。精心设计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有个性,能反映班级的特点,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及各班的个性。经常组织板报、黑板报、学习园地的评比,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二是校园文化。我们精心构建“楼梯文化”等物质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让学校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资源,并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建设与管理。三是信息文化。要发挥电教室的教学教育宣传功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
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拓展常识课课的教育领域,将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学校主题教育活动
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我们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少先队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组织对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同时结合争章活动,运用游戏和情景体验进行自我保护、交通安全等教育。
4、学生实践活动
常识课课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与提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便。
可见,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更好地实现常识课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更好的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活动质量,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