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教学论文三篇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教学在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语文素养提升上作用显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寓言教学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浅析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一、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较为活泼,寓言故事简单有趣而蕴涵深刻,是辅助学生发掘生活道理、成长成才的关键内容。因此,了解寓言故事教学的特点必不可少。
1、寓言故事具有教育性
寓言故事本身富含深刻哲理,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比较高,故语言教学的首要特点是具有教育性。与平日里家长、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寓言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得到某种启迪,其教育形式相对委婉而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这比空谈理论的灌输式教育更具效率。即便学生尚且不能完全掌握寓言的整体教育意义,却能凭借自身兴趣增加对故事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极大地调动期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基于寓言教学的教育性,应在教学中使用最合适的引导手段,进一步拓展寓言故事的教育价值。
2、意蕴深刻,哲理性强
相对于小学语言教学中的其他形式,寓言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摒弃了刻板教条的讲解形式,在给学生更大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以其意蕴深刻、哲理性强给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以指引。寓言故事究其本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故事的语言魅力、口语化风格往往贯穿其中。因此寓言故事往往寓教于乐,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这正是意志力较为薄弱、事物分辨能力较差的小学生群体所需要的。而在进行相关教学中,应充分彰显其哲理价值,并有足够的信息及耐心。
3、复杂多元、综合性强
寓言教学并非单纯以讲述故事启迪学生,也关乎语言素养的教育。如寓言在囊括哲理性故事的同时,还包含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正如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中提到的,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说的和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综合性,寓言教学势必要提及文字表述、修辞手法使用等方面,以带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三:
1、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积累相对薄弱,视野也相对狭窄,亟需知识面的扩充。寓言故事无论其丰富内涵、故事、修辞手法,都是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一种,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作用斐然。很多寓言故事展现了动物知识、国家知识、历史知识,甚至延伸到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有趣而富有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接受及领悟的知识瑰宝。而教师如在讲解中对故事内容、某领域知识的拓展延伸,将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2、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及视野
寓言故事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小学生的知识有限,视野也有限,对一件事物的分析判断往往存在很多漏洞,即便带有较强的想象力,也没有任由思维天马行空的抓手。寓言故事并不单纯的是一种文字上的消遣,其带来的海量知识和哲思,是很多故事所不具备的。对其思维的拓展能力很强,能够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理解以往不能理解的知识道理,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意蕴,获得更加深刻的思考力。
3、有助于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很多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取材于科学、艺术领域,缺乏对生活本真的靠近,高雅脱俗而难以被学生接受。寓言故事则多取材于生活;寓言故事教学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获取真正的知识,摆脱死记硬背的死读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研判能力,对未来的学生生活具有很多帮助。一个个故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使其能够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现实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提升的双丰收。
三、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方法
1、稳固学生语文基础
寓言故事复杂多元、意蕴深刻、哲理性强,但确保给学生启迪和人生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而学生理解的关键在于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因此进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首先要进行学生语文素养的锻炼。由于寓言故事教学相对复杂,多数情况下要靠学生自己领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修辞手法运用教育、理解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同时不断强加学生对词汇的认知与记忆,交代清楚阅读寓言时应注意的相关知识,做好寓言故事教学的铺垫。
2、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寓言故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不能将生活实际弃之不顾,而是应立足于生活本真开展教育。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泛泛而谈,将大量的哲理性内容和逻辑性思维传递给学生,必然会招致教学的失败。应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寓言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将道德教育与学生自己的相联系,让其意识到自身做法的道德性,这样才能既引发其兴趣,又提高教育效果。
3、注重对学生进行拓展
小学生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拓展。一则寓言故事的背后,往往包含大量需要深思的内容,鉴于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应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知识面、增强其逻辑思考能力为立足点,通过寓言故事讨论会、对寓言故事进行续写或改编,锻炼学生的思维,普及更多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云淼,臧丽娟:《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2] 葛敏芸:《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教学的探究》,《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篇二: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作者把想要说明的道理,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让学生从虚构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有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学生去思考其言外之意、领悟其真正的内涵。在寓言故事中,乌鸦、蛇、狼和狐狸等不再是简单的一种动物,他们都是被人格化的“人物”,它们像人一样说话行动,有时还会显得行为怪异,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探讨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寓言故事的教学质量。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为了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就要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具体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其中,寓言教学是符合该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特点的重要教学篇目。为此,教师一定要进行恰当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寓言教学要注意以上几个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把提高寓言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培养学生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三: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教学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则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表层寓意嘲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博大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思考问题,其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刻舟求剑》: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实际上,勉强叫学生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靠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寓言《买椟还珠》,本来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呢 ?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呢?由此出发,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毫无疑问,学生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创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但如果让小学生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忍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须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常常要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