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商隐朗诵

文章 2019-07-13 14:41:09 1个回答   ()人看过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下面来看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一

李商隐这首脍炙人口的言情诗,以其活泼空明的意境,情意绵绵、难分难舍的离情,千百年来被人广为传唱。然而,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却没有定论,一说是写给朋友的,一说是写给妻子的。我通过反复研读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是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的,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公元837年中进士。自称与皇室同宗,祖父以下几代是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的小官员,但也可谓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了。其诗歌上的成就在晚唐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由于其个人生活与感情的特殊经历,其诗朦胧晦涩,如《锦瑟》、《嫦娥》《无题》等,但诗中的很多名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被人们广为传唱。也有“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的床第之欢为人津津乐道,因此他也是唐代有名的“情歌王子”。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商隐作《夜雨寄北》的前一年八月,他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如果是写给朋友的,诗人有同性恋之嫌。

言为心声,情以诗传。李商隐不像元稹,妻子去世后赌咒发誓不再娶了,而结果呢,众所周知。李商隐先前的出轨行为也不没有发生过。《夜雨寄北》,描写的就是诗人与情人难分难舍,真诚相守,依依惜别的场景。在晚唐大中六年剑南东川节度治所梓州幕府的一间西屋内,一名年轻女子与诗人相对而坐,桌上红烛泪痕斑斑,屋外秋雨淅淅沥沥,在此一别,何时又才能相见啊!相识的钟情,相交的情投意合,离别的肝肠寸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听鼓应官”“马走兰台”,为理想、为生活。唐宣宗大中五年,40岁的李商隐被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聘请入幕,任检校工部郎中和判官兼书记,而妻子又花年早逝,朋友、红颜、诗歌就是自己的最爱。仕途坎坷、知己别离,情感随风所系,随雨所流。

《夜雨寄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展现了一种朦胧美和悲剧美。“君问归期未有期”,心爱的人儿不要问了,宦海沉浮,人生漂泊,痛苦与留恋、执着与彷徨交织在一起。“巴山夜雨”首尾反复,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宦途迷离,“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怎能给情人一个确切的答案?!

自古文人多浪漫,唐朝才子最风流。因为唐代对男女之情没有太多的约束。李商隐十岁丧父,中年丧妻,他需要爱,他需要温暖,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些艳情故事和艳情诗。当然,李义山还是一个真性情的男人,对爱情不像白居易、杜牧那样浪荡,表现形式也不像他们那样直白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李商隐最多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或者“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但这并不表明义山先生就没有留情处,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签》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朦胧、幻灭、忧思是李商隐诗歌的一大特点,这就难怪人们对《夜雨寄北》的理解莫衷一是了。

《夜雨寄北》,我喜欢,我爱读,我欣赏!

赏析二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