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14:35:38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分析】

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学情分析】

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情感的深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理念】

1、教师要成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2、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获取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感知形象,领悟内涵。

2、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品味语言,揣摩细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地窑( ) 揣( ) 迫( )击炮 瓦砾( )

堡( )垒 削( )去 耸( )立 枕( )

鞠躬( ) 匍匐( ) 腋( )窝 闪烁( )

僵( )硬 屏( )障 烛蕊( )

颤( )巍巍

2、释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瓦砾:破碎的砖瓦片方。

精疲力竭:形容耗尽体力,极为疲乏。

匍匐:爬行;趴。

永垂不朽: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导入

1、作家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二战期间任《红星报》战地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俄罗斯奖金。

2、导语:

往事如烟,在人们的记忆中有许多事情被时间磨蚀得犭迹斑斑,唯有一份高尚的情感深植人心,在二战期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一幕像热铁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这么感人的故事,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请同学们想想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3、整体感知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人感动的情景:

甲生:我最敬佩老人,自己年老体弱,却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终于把烈士拖到了炮弹坑里。虽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 埋了烈士,如果没有决心,没有毅力,缺乏勇敢,是无法做到的。

乙生:我最敬佩老人,在埋葬苏联红军战士时,她像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的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人对烈士崇高的爱,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战士,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

4、全文以蜡烛为线索,以老妇人活动展开情节,脉胳清晰,课文着力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因素?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以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了母子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5、从文中发现了老妇人的哪些崇高品德?

临危不惧 坚强毅力 博爱真诚 无私奉献 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品味语言

1、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

“轻轻地”像是怕弄痛,又像是怕惊醒了红军战士,体现了老人的爱,“很大”修饰“劲”,可见老人付出的努力。

2、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云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这个写景句中的“魔手”“削”,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传神地反映了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3、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三、揣摩细节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地窑。”初读“想了半天”“伸手”“摸”“揣”这些神态和细小的动作描写好像无关紧要,细读则觉得很有必要,虽然没有说明一连串动作的对象是什么,但却更能吸引人,因为这些描写既细腻又神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窑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又一个“摸”的细节,再次提到那件东西,尽管此时还没有说明是什么东西,但是“揣在怀里”可知绝非等闲之物,作品中的两次细节描写,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为这件老妇人极其珍贵的物品作了烘托。

四、作业超市

1、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赤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老好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2、张开想象的翅膀,抒写心中所感。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