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14:29:57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

1、提高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品味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促使作者的父亲成功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问题三:作者的父亲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

问题一:因为“我们的父亲”以他那刻苦坚韧、认真执著的精神,从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也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因为有了那位“神秘的先生”的资助。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时,“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父亲在列车上和一位神秘先生的偶然相遇。

问题三:“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

三、研读课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执著认真的可贵品质? (从课文中寻找语言来分析。)

明确:①从行动上写:“清晨二点钟……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认真、负责、不马虎。

②从语言上写:“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认真、负责。

③从心理上写:“他积攒了不少钱……何不再试一学期……”——执著。

④侧面描写:“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认真的品质,说明“父亲”对待每一件事都是十分认真的。

(2)博西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博西先生是为父亲认真的工作态度、执著的进取心所感动,暗暗地给了父亲求学的帮助,但他并没有想获得父亲的感谢和报答,他的精神也是高尚的、感人的。

2、研讨主题,讨论“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讨论提示: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到:“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人生总是会有机遇的,关键是要以认真、执著、不马虎的精神去奋斗。那么,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机遇还是靠自己的奋斗呢”?请大家分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言之成理即可。通过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机遇与奋斗的辩证关系,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迪。)

学生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而言,他不会有再求学的可能。

(2)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

(3)“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师总结:总之,不管同学们持哪种看法,但有一点应取得共识,那就是不论是干出一番事业的成功人士,还是一辈子平平凡凡生活的普通人,都应该拥有一份执著、认真、不马虎的生活态度。机遇从来就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真人”中,必定包含课文中“父亲”的那种“执著、认真”的品质。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那么,相信命运之神会向你们张开双臂,机遇之门会向你们敞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哈利的《根》。(补充资料:阿历克斯哈利,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他花了12年的时间研究家庭历史,终于在1976年秋天写成了家庭史小说《根》,出版后很快便成为畅销书,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并涉及世界的《根》热,他本人也因此而荣获美国的普利策奖。)

教学反思

按照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理解一些重要的句子在段落或篇章中的作用”是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译作,翻译语言是否准确、流畅、优美,是否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另一个可选的教学点。所以,我把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和对语言的体悟能力上。语言的学习是起点,也是终点。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寓于其中。

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中心;让学生学会从语言的体味探究入手,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质疑问难。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期望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境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