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向现实生活复归的探讨论文
课程的基本内容总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锻造其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所谓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由是,本文提出从教学素材、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建构生活性教学体系,让课程教学复归生活。
一、重建有现实意义、探索性、价值化的教学素材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合理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这要求课程内容不仅要有现实感,还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来赋予课程内容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求课程内容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寻求教材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并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如小学语文可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的课文。通过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理论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中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渗透“利用环境学习”的设计思想。通过范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创新过程,讲清知识的应用,强调各项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更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和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的哪一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教材必须力争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改进,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教材要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学艺术教育中,摆脱教条刻板地肢解技艺、牵强辨析,以及片面强调单纯技术技能训练的“技艺之学”、“记忆之学”的倾向,强调学生个人的鉴赏感悟,强调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体验、感情和想象,强调形成个性化、特色化、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强调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排斥对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的追求。总之,在重建教学素材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发掘学生身边的事,把生活融入课堂。
二、重构教学方法,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对话、互动、开放”的良好教学局面。
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从过去的“园丁”转变为“雕塑家”。信息时代需要创新性人才,学生需要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素质的提升,必须由“园丁”转向“雕塑家”,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在重塑方法的过程中,要就教学素材的表达方式进行重要突破,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做好自身与教材之间互动对话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而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等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动手,让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对话;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反思、展开思考,让个体与现实对话;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经验并分享思考结果,让个体与个体产生对话……当然,整个活动过程的开展都要建立在学生与教材间不断往复对话基础上。在此,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表达方式与结论完全取决于学生的经验储备、思考深度和广度、交流充分性和广泛性等,呈现出多种多样。再次,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探究、设计、反思和创造,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在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引导学生有所思、所感、所悟,强调学生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单一死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
三、重组教学结构,形成“问题情境、模拟场景、解释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整节课为主角的授课方式,遵循生活化原则,明白青少年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不同,她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充满想象的,游戏、童话、故事、动画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把青少年当作“青少年”看,而不是当作“成人”看,遵循他们的特点,研究他们的爱好,根据生活的具体情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时,应该做到换位思考,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通过童话、动画片中的人物的伟岸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跳出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系统逻辑性,忽视现实性和应用性,使教学远离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原本是一个丰富的多彩色的完整世界,仅为认知上的需要,才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学科来研究。因此,在研究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数学的“比和比例”教学为例,可以对学习素材做这样的改变和诠释:“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你知道,在没有其他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古埃及人是如何测量它的高度的吗?”这样,就淡化了例题和习题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模拟法庭、模拟各种生活场景,在学生喜欢的气氛下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知识。其次,学生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回归生活的教学不仅指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所学的知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到用生活验证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真正做到教育的范围和生活范围相融合。
综上所论,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内容实施的主战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聚焦点,它本身就是生活,课程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