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论文的文章
由于学生受年龄、经验等条件的限制,在自我品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肤浅或有失偏颇的现象,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教师适当的点拨、诱导,会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的美丽丛林,浸润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温情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获得审美的体验。
一、有层次地读
阅读是一种由表及里的过程,大凡要经历“言一意一言”这么几个层次。学生接触到一个文本,首先要“寻言明象”,通过触摸语言文字,在脑中还原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物象,批文以入境。然后“体情悟道”,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咀嚼,品悟出语言文字包蕴的丰富内涵。最后,要再次回归到语言文字上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悟文本表达的方法。但是,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大多在一个平面上打转,阅读缺少层次性,“得意忘言”,甚至连对“意”的领会也很肤浅。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去引导,或者导之乏术。请看下面的教例:《爱如茉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他们如茉莉般的爱?
生:我从第9节中“紧握”一词看出爸爸非常关心妈妈,睡着了还紧紧握住妈妈的手,生怕失去她。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词句能够看出?
生:“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从这句中的“恬静的微笑”能看出爸爸的做法让妈妈很满足,很幸福。
师:是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足以说明他们之间如茉莉般的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应该说教师关注了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关注了关键的词句,但是教学浅尝辄止,既单薄又缺少内涵,层次性不够。遵循“言一意一言”的阅读过程,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师: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我”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请自由朗读第9节,边读边想象。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牵手”的画面,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美好。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微笑”的画面,幸福而安详。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爱”的画面,温暖又幸福。
师:这幅画面中哪些细节深深触动了你?抓住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去品味。
生:由妈妈“恬静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是那么的满足和幸福。
生:“紧握”一词透露出爸爸对妈妈深深的眷恋。
生:“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写出了爸爸伺候妈妈的辛劳和疲倦,也说明他们感情的深厚。
师:是啊,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温馨的画面,传达出的是浓浓的爱意。那么这段除了描写这幅美好的画面,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初升的阳光。
师:你们再读读描写阳光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有感触?
生:写阳光作者用了一个“探”字,让人感觉阳光好像也被这幅美好的画面感染,轻轻柔柔地照射进来,不忍心惊醒他们。
生:“悄悄”“探”写出了阳光也像人一样有感情。
生:我从“浸润”一词中感受到整个房间弥漫着爱的芬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师:这两句明明是写阳光,但是我们从中依然能够品出浓浓的爱意。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法真是高明。难怪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段文字。
【点评:这样引导学生从想象画面人手,然后抓住关键词进行品析,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这段文字的表达方法,最后,再回归整体,通过感情朗读深化理解。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由浅入深的领悟,欣赏到了文字背后的风景。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立体的、丰满的,也是有效的。】
二、有重点地品
一篇文章作者在叙述的时候,总会有所侧重,为了突出主旨,往往会运用一些关键的词句段或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来谋篇布局。引导学生阅读一个文本,就要切中肯綮,抓住要害,有重点地去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发生。(教学论文 )那么“有重点地品”,品什么?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意”,即文本的主旨。看看文本的主旨蕴涵在哪些关键的词句段中,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段,充分挖掘,就把握住了文本的人文走向。二是文本的“言”,即文本的形式。看看作者为了表现“意”,运用了哪些好词、好句、好段,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等艺术形式,抓住这些特色语言、特色形式,反复品味,就把握住了文本的表达意向。从“言”“意”人手,去探寻阅读的重点,就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教材中编选的文本体裁、内容、形式的不同,在引导阅读的时候要依据文本的特点进行。
有的文本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点,学生一读就懂,那么就要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品读语言的形式上。如《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主要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学生通过读文,对这个特点不难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把重点放在这方面,就收效甚微了。我们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如何写出秦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的,让学生透过语言形式领会课文中的列数据、作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艺,锤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的文本内涵丰富,说理性很强,阅读这样的文本,就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会意”上。如《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文章叙述的脉络,从故事和现象中悟出文本蕴涵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深化。有的文本不仅内涵丰富,语言也很精致,阅读这样的文本,重点就要放在“意”和“言”上,既要让学生“得意”,也要让学生“得言”。如《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教育,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优美,文本中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内化并积累语言,实现“言”“意”兼得。
三、有情趣地悟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理趣,阅读文本就要和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情趣的教学显然不能彰显文本的情感力量,使教学和文本在情感上相背离。二是因为学生是有情有义、血肉丰满的生命个体,教学如果不能撞击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不能实现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对话。因此,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变枯燥的语言训练为有情趣的感悟,应是语文教学必然的追求。
请看一位教师教学《梅兰芳学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片段:
师:出示句子“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这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看”的意思,哪两个?
生:“盯”和“注视”。
师:“盯”是怎样地看?
生:把目光集中到一点上看。
师:句子中说梅兰芳“盯”什么?
生: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师:“注视”是怎样地看?梅兰芳“注视”什么?
生:“注视”是注意地看,梅兰芳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
师:你们想像梅兰芳那样也练练眼神吗?
生:(很兴奋)想。
(师出示制作的鸽子图,演示鸽子在空中飞翔,让学生紧盯一分钟。然后,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金鱼缸,让学生再注视金鱼一分钟。)
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很不好受。
生:我感觉眼睛发涩,很疼。
师:你们仅仅看了两分钟就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可是,梅兰芳却“常常”这样做,从中能看出什么?
生:梅兰芳不怕吃苦。
生:梅兰芳勤学苦练。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紧盯”和“注视”是具体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两个词,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教者在教学中扣住这两个词,先从词意人手,然后通过直观演示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体验。两分钟体验的设计妙不可言,一方面使教学充满了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己体察,获得自己的感受,然后和文本进行相似匹配,从而产生共鸣。应该说,学生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引导中,感悟是深刻的。
四、有方法地学
崔峦老师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要“教会学习”,课堂中就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释词、解句、读段、学篇的方法,掌握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最终形成阅读的能力。当前,阅读教学中重视教法的设计,忽视学法的指导仍很普遍,学生阅读能力在以教师强势主宰的课堂中丧失殆尽。这是必须扭转的一种局面。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法的渗透,这已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
如一位教师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读好这首诗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这里面有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秘诀就是——读书。
(生笑)
师:从大家的笑声中我知道,你们看不上我的秘诀。不过,我还没把话说完呢。我所说的读书要经历三个过程,可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了事。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生自学,教师巡视)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就教给了学生学习诗文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循,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的支撑,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教学只有重视教师的引导,以导促读,“点石成金”,才能让学生漫步在语言文字的百花丛中,去领略别样的风景!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