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的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3分)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分)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
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3分)
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 ;从“枝节”看,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 。(填句子序号)
答案:
12.(3分)C
13.(4分)事实论证(举例例证或假设论证)(1分),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1分),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1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严谨而富有说服力(1分)。
14.(2分)“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5.(3分)② ③ ⑥(序号不可紊乱)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