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现代市场化发展新论论文
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央和省级国有影视机构每年要有规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要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重点培育一批电视纪录片制作经营主体等。一时间,媒体议论纷纷,许多中国纪录片制作人情绪高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意见的出台会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制播规模。这个意见是国家把纪录片事业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的表现。
毫无疑问,纪录片作为在国内发展历经沉浮的片种,将如何凭借自身的力量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一、建立良好的国内纪录片交易市场环境
1.明确纪录片的商品属性,帮助纪录片所有人建立版权意识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在把电视纪录片看成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把它当成一种参与市场流通环节的商品。电视纪录片商业属性的确立依托于电视纪录片所有人的版权意识的确立。版权是用来表述创作者对其文学和艺术作品享有所有权的法律用语,在经过版权所有人的许可之后,文学和艺术作品才可被其他人使用。
2.良好的电视纪录片市场机制的形成
电视纪录片要得到长足发展,也必须依托传媒市场的成熟。传媒市场和其他的商品市场是相似的,都由三大市场运行机制构成,纪录片市场要扩大、发展和不断完善,就必须对正确面对和完善这些机制。
(1)价格机制。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符合市场口味的选题,并在市场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制定预算,控制成本,才能使价格合理化,从而促进销售的实施。
(2)供求机制。电视纪录片的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选题和制作,市场需求某种题材,纪录片生产商即生产这类题材来获得利润。当市场需求不足时,电视纪录片制作方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刺激受众的收看需求,引导受众进行消费。
(3)竞争机制。纪录片市场应当引进竞争机制,纪录片的数量、质量、品牌的信誉度等都应该引入到竞争范围内。在对纪录片品牌的信誉度的竞争上,纪录片生产商也应该像其他的产品生产商一样,重视品牌的效力,树立节目的品牌观念对于深化细分市场、培养稳定的收视群有重要的意义。
3.善于使用多元化的经营理念来销售电视纪录片
多元化经营是美国电视运营商常用的经营模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纪录片进行二次销售,以实现较大的投资回报率。具体来说,就是把纪录片的素材进行拆分和重构,提炼或重组出各种产品模式来进行销售。这样一来,电视纪录片的销售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素材的销售、整片的销售、收视费、相关衍生商品的开发和销售等。
二、针对国内消费者需求提升纪录片的品质
1.选择受市场追捧的选题,必要时用市场调研的手段确定选题
在拍摄纪录片之前,电视制作公司联合市场调研人员,研究确定选题是否符合消费群的口味,或者在网上进行民意调查,研究选题是否被大家关注。这样一来,选题是否可实施,是否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就很明确了。
2.提升画面的精美度
画面的精美程度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整体品质,中国观众熟知的国际知名纪录片《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都是画面出众的作品。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画面的影响力,紧随世界潮流,《故宫》《敦煌》等纪录片都是用光讲究,构图准确的作品,镜头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相得益彰,同时也能体现和升华情感,深得中国观众的喜爱。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通过动画模拟实现情景再现,为已经倒塌的建筑搭建三维模型等。这些辅助作用提升了纪录片的整体素质。中国的电影纪录片《圆明园》就是这样重现当年皇家园林的辉煌盛况的。
3.电视纪录片要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
情节和故事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此部分业内的相关论述颇多。纪录片无论是去进行市场销售还是去参加评奖,首先要求讲述动人的故事,纪录片展示的情节必须环环相扣,必须引人入胜,要有不断让观众看下去的悬念和趣味。 三、寻求国际合作,制作符合国际标准的电视纪录片
我国的影视产品的批量出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强盛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许多的电视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要抢占国外市场,但是苦于对国际标准、规则的研究太少,很多送出去的片子往往因为达不到购买要求而被退回来。例如,国际上习惯通过从影片的声画关系上来界定什么是纪录片,那么很多被国内认为是纪录片的东西在国际上都被认为是新闻节目——以解说词为主导的,主要通过解说词来“引导”观众的片子在国际上其实并不被算在纪录片范畴内。因此,少用或者不用解说词,学会单纯的用画面讲故事很重要。用画面讲故事首先要求镜头画面能传递必要的信息。其次是能通过对画面的剪辑表现事件的过程。另外,国际上对于镜头画面的质量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认为“视觉品位”可以衡量一个导演艺术水准的高低。我们拍摄出来的画面要干净明快,构图严谨,光线考究,突出主题才可以达到国际上的标准。
与国外际知名媒体机构合作拍片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提升我国纪录片的水准,达到国际制片标准。早在1979年,中国就联合日本合作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其揭开了与国外合作拍片的序幕。与国外电视制作机构合作拍片是学习先进制片理念和经验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合作可以清楚的了解他们的制片过程,深入的合作更有助于中国的节目制作人了解行业标准,感知专业差距,同时,与国际知名媒体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也是提高中国纪录片的海外销售份额,促进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们许多成功的纪录片,都是有国际合作的背景。央视和日本日本广播协会共同合作拍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视传媒与英国BBC环球公司合作拍摄了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为向美国观众更好的介绍中国以及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PBS公共电视网的共同策划制作电视纪录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这些纪录片都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北京:你准备好了吗?》这部片子由于和美国本土电视媒体合作,因此定位精准:美国PBS公共电视网深知美国观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是普遍较低的,因此这部纪录片在策划之初就被定位为“深入浅出”。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部片子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关注奥运的进程,针对外国人奥运期间在中国如何方便的旅游和生活做了一系列的介绍。这部电视纪录片播出后深受美国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被其他国家例如埃塞俄比亚国家电视台播放。《北京:你准备好了吗?》由于国际合作的成功,既向美国观众介绍了中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又达到了良好的销售目的,是典型的双赢。
综上所述,电视纪录片要想有良好的市场化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国内市场交易环境,提升自身的节目品质,加速对外合作交流,只有在此基础上,纪录片产业才能加快发展、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宋蕾.中国电视节目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阳.浅议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中国电视,2009.
[3]刘波.转型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生存策略探析[D].南昌大学,2007、12.
[4]杨灿明.世界经济危机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大家,2009、6.
[5]杨兴泽.编导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J].东南传媒,2005、56.
[6]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7]黄升民,周艳,马丽婕著.广电媒介产业经营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