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论文

文章 2019-07-13 13:06:45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教学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与此基本理念相应的是教学过程观、教学内容观、师生观以及教学评价观的重建。

关键词:课程价值观;教学价值观;生命发展;重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价值观的转变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价值观。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价值观相悖的诸多问题,如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目的,忽视了人的多种需要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过程忽略了人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以致原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教学内容大忠于教材,而缺少创生性、情境性、灵活性;教学形式因为太讲究规范与模式而约束了个体生命表达的多样性;教学方法上有太多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而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学只注重知识传递的价值取向,建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和对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一、新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每个儿童的生命都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父辈的复制与延伸,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阶段并非仅仅是成人期的一种预备,他们有着与成人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年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学可以避免做“最愚蠢的事情”。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会强行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用自己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教师能理解学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耐心对待学生千百次的发问,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2]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不会用同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他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知道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他善待生命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成性和非特定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在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3]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永远不会被完成,正如弗罗姆所说:“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4]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非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不会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不会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会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他懂得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还“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5]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是难以持久的。[6]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地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只是把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单纯地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新教学价值观注重教学的生命发展价值,但并不轻视教学的认知发展价值,不否认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还关注认知以外的其他教学目标,并且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关注教学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人的认知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它并非人的生命内涵的全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也很重要,但不能忽视掌握结论的过程。事实上,结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没有对大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

二、新教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过程观

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师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不断提升着生命的质量与价值。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内含生动的情感成分,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独特感受出发去揭示和拓展生命的意蕴;学生在教学中投入着情感、滋润着情感、陶冶着情感,通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也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是超越主客关系、情景合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不把他人他物看做单纯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物,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境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也不是简单的用来认识和使用的“物”,而是内涵着意义的“生命体”,因而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二)教学内容观

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整体的呈示。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存在,也是一种意义存在。传统的教学内容过多地执著于认知存在,它把世界看成对象,以对象性思维方式使主体与客体相分离,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使世界规则化、逻辑化、标准化。它把一切都纳入它的概念系统,把活生生的事物加以准确地定义,把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世界抽象、概括成普遍的、必然的因果世界,这虽说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习意义的全部。实际上,这种只有认知存在的教学内容仅仅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而无法关照学生的整体的生命世界。

而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内容不是概念、公式、原理或是字词句段的简单堆积,它是生活世界的表达,是生命意义的阐释。学生学习它,不只是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获得关于它的知识,而是与它相遇进行对话,站在自身的经验和时间中理解它,把它看作是与人生相关的东西。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内容具有一种张力、一种召唤力,它的意义在时间中流动而未定,它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呼唤着学习者独辟蹊径、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理解和解释。面对这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寻找固定答案的过程,学生不把自己的学习局限在教材中的知识概念、逻辑推理、数理公式、字词语法等显现的、在场的东西,不受权威解释、标准答案的束缚,不会专注于死记硬背和亦步亦趋地复现原意,不是只去忠实地认知而无自己独特的渗透着情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创生性过程,学生在不断理解课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发现和感受概念、判断、公式、语法背后的丰富意义,去创造出前人未能创造出的新意,在创造的过程中全面展现生命的活力。

(三)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新教学价值观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一受”关系。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授一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无知的、不成熟的人,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师生关系改善,其意义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条件和手段。在“授一受”关系中,师生双方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对象:教师把学生看作认识、操纵的对象,教师对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归类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控制学生,以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他可以获取知识、帮助他达到学习目的的对象,师生之间缺少“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很少发生真正的精神交流,难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授一受”关系中,常有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很难有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特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无视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尽管他们不如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但在人格上、精神上是平等的。在“授一受”关系中,师生之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更重要、更深层的意义——情感陶冶、精神拓展乃至生命发展的意义。

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认识与被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在共同的学习情境中的“相遇”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自由自主的人投入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理解与回应,师生双方不是获得“认识”,而是体验到生命的涌动、精神的拓展。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相互尊重,彼此信赖与激励,教师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相异性,对学生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支持,教师不只是面向学生的说话者,更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教师总是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四)教学评价现

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有着新的教学评价观。当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当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是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当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当教学过程不只是目标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当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当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分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当教师不只是自己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当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当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当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当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当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当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