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章法论

文章 2019-07-13 12:44:47 1个回答   ()人看过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词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值得一读。

作为安排文章结构、 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艺术, 章法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王昌龄在前人章法理论的基础上, 密切联系诗歌创作实践, 将诗歌篇体分为“ 头”、 “ 肚” 、“ 尾 ”三部分, 并对各个细部的写作方式作了深入探讨, 其中有不少精辟见解对后世诗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安排文章结构、 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艺术, 章 法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王昌龄之前的学者已多有论及, 刘勰可谓代表, 其论多强调文章布局的整体性。王昌龄《诗格》有不少内容论及诗歌章法问题,但论者多探讨其论取境构思等内容, 而对其章法论重视不够。对王昌龄《诗格》涉及的章法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将有助于人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其诗学思想。

建魏晋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时文论已注意对文章结构布局之辨析。刘勰对此多有论述,其《文心雕龙》有《裁》《章句》《附会》诸篇论及谋篇之法。文章写作是“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 ”。故要构制佳作, 章句的妥当布排就十分重要。他强调文章写作, 由始至尾都要严格地按全篇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章句, 使之各就其位, 次序井然, 衔接紧密, 所谓“章句在篇, 如茧之抽绪, 原始要终, 体必鳞次 ”。如此舒条布叶, 才能使全篇“ 首尾圆合, 条贯统序 ”。这是刘勰章法论的基本思想。《章句》《附会》两篇还具体论述了离章合句之法 《章句》强调要对 “启行之辞”、“ 中篇

之意”和' “绝笔之言” 等篇章构件进行合理的剪裁与布置,使之义脉交合,首尾一体。《附会》篇则以行舟打浆、挥鞭策马为喻,强调文章结尾要全力贯注,文辞要切合情理。反之, 若首尾不能一贯,章句错综颠倒 ,阳伏而阴出,便有“倒置”之乖,棼丝“之乱,所谓统绪失宗,辞味 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至初唐佚名《文笔式》亦论及谋篇布局 , 因去六朝未远,其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观点。《定位》篇主张文章写作从头到尾都要言之成序、条理圆备, “ 使上下符契,先后弥缝 “《论体》篇又云: 建其首,则思下辞而可承;陈其末,则寻上义不相犯;举其中,则先后须相附依”。这与刘勰《章句》篇所论之旨相近。《文笔式》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谋篇 四术 : 分理务周、 叙事以次、 义须相接、 势必相依。执此四术而铨叙一篇 ,便能事理昭彰、文脉相连。反此,则会出现 “繁约互舛“、 “先后成乱”、 “文体中绝”、“ 讽读为阻” 等谋篇之弊。刘勰及,《文笔式》所论并非专就诗体而言,二十针对“文”和“笔”等各种文体,但诗既为“文”之一体。则自然与之有关这种将篇章视为一脉相承、首尾一体的有机整体的观点,实为导夫先路、启迪来者的重要之论。

有唐一代, 诗歌创作极盛, 诗人为了营构佳篇丽制, 不断地总结和尝试各种艺术技巧。契合于创作的章法问题, 也自然成为唐人诗学建设的重要议题。在“家制格式, 人谈疾累”的初唐诗坛, 诗人们已注意探讨诗歌谋篇之病。如曰: “凡诗发首诚难, 落句不易, 或有制者, 应作诗头, 勒为诗尾, 应可施后, 翻使居前, 故曰杂乱。”意谓篇章之内应迢递有序, 配伍恰当; 否则位置参差错落, 文理不畅,

易成“杂乱 ”随着唐诗创作的深入, 如何更好地解决这种谋篇弊病, 进一步提升和繁荣创作, 就成为唐代诗论家所对的实际问题。王昌龄正是在这种风气的转进中完成了其诗歌章法理论的建构。

王昌龄诗歌章法理论主要体现在“ 论文意 ” “十七势 ”等条中。他把诗篇分为“ 头 ”、“ 肚 ”、“ 尾” 三个部分, 它们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 夫诗, 入头即论其意, 意尽则肚宽, 肚宽则诗得容预。物色乱下, 至尾则却收前意, 节节仍须有分付”。 谓诗头应点明题意, 接着才能营造诗思开阔从容、 物色纷至沓来的“宽肚” 效果, 至尾则须绾合诗头所明之“ 意” , 首尾相援。这当然是王昌龄本人深有体会之言, 同时也可能从刘勰等人的说法中得到过启发。他还进一步就诗“头” 、“ 肚 ”、“ 尾” 各部分的写作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探讨。

( 一) “诗头 ”

王昌龄论诗很重立意, 这在其论“诗头” 写作时十分明显, 因为“ 诗头” 的作用是点明题意, 确立基调, 并决定全诗的行文组织。如云“ 诗头”皆须造意、“ 其头段段皆须令意上道, 却后还收初意”等, 均强调诗头必须交代题意。既明题意, 便能纵横驰思, 变转无穷。若意旨不显, 纵下千言, 难免芜蔓之弊。王昌龄还认为诗歌起首的方式很多, 其写作没有确切的定式, 应当随变适会, 以“ 兴 ”为取舍:

凡诗头, 或以物色为头, 或以身为头, 或以身意为头, 百般无定。任意以兴来安稳, 即任为诗头也。

诗可以描写外界景物起头, 也可以“ 身 ”或“ 身意” 起头, 即写诗人自身的志意情思等。王昌龄认为“ 诗头” 写作要处理好描写物色与诗人情意的关系问题, 有“ 意” 而无“ 物色” , 或“物色” 虽多而“无安身处 ”, 都难成好诗, 只有二者很好地相兼相惬, 才能创作出佳构。

在《诗格》“ 十七势” 中, 王昌龄提出了具体的处理诗头的方式: 有开门见山, 即诗歌开头直叙题中之意, 如“直把入作势” 。“ 入作 ”指进入作诗本意或题意。如王昌龄两首同题《送别》的诗: “ 春江愁送君, 面蕙草生氤氲” 、“ 河口饯南客, 进帆清江水 ”, 首句分别以“ 送”、 “ 饯” 二字点出送别之意。有先描写“ 物色” , 然后进入题意者, 指直树一或两三句景物后“ 入作” 如王昌龄《留别诗》: “桑林映陂水, 雨过宛城西。留醉楚山别, 阴云暮凄凄”。 前两句言物色, 第三句入 题。又如《代扶风主人答》: “ 杀气凝不流, 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 游子弥不欢” , 前三句景语渲染出因战乱而导致的悲凉景象, 第四句揭示边地危苦、 游子不欢的题意。但景语过多易滋疣赘, 因此, 王昌龄并不赞成诗头写景过多, 以防繁词寡义、 文无止泊。也有以“ 比兴” 手法入题者, 如“ 比兴入作势” 云: “遇物如本立文之意, 便直树两三句物, 然后以本意入作比兴是也”。 如王昌龄《赠李侍御》: “ 青冥孤云去, 终当暮归山。志士杖苦节, 何时见龙颜”。前两句景物起兴, 以孤云终当归山, 喻志士终当见明主之意。还有头几句先泛论道理, 为所写人或事设立背景, 然后进入题意, 亦《诗格》中所谓的“ 都商量入作势”

(二) “ 诗肚”

构筑好“诗头”之后, “诗肚” 部分就要力求诗意得到充分展现, 情感之抒

发、 事理之铺陈等, 都要从容而饱满地涵纳其中。因此, 王昌龄追求的是“宽肚 ”、 “ 饱肚” , 而反对“狭腹”

诗有饱肚狭腹, 语急言生, 至极言终始, 未一向耳。若谢康乐语, 饱肚意多, 皆得停泊, 任意纵横。鲍照言语逼迫, 无有纵逸, 故名狭腹之语。以此言之, 则鲍公不如谢也。

《吟窗杂录》所收王昌龄《诗格》“ 诗有六式 中有“ 饱腹” 条云: “调怨闲雅, 意思纵横。谢灵运诗: 出谷日尚早, 入舟阳已微。此回停歇意容与。 所谓“调怨闲雅, 意思纵横”也即此处“皆得停泊, 任意纵横”之意。由此可见,所谓“饱肚“是指诗腹天地广阔,饱含丰富内涵,且开阔变化,”任意纵横“地延展诗歌意指。而”狭腹“则天底狭小,内容单词。王昌龄认为,谢灵运诗多”饱肚“之作,而鲍照诗则多有”狭腹之谦,因而在这方面鲍不如谢,试以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朝中作》为例,略作分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