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指导艺术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培养观念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创新是一个最富有色彩的主流,所以要在新形势下的课改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平台,增强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系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思考、练习、质疑以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那么,他的学习将是被动的。只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解决问题才会游刃有余。所以,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探究过程,让他们进行活动课题的设计;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来确定探究和实验活动的形式和层次,全身心投入活动中,进而养成科学的态度。
老师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属于学生的发展平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参与成为最主要的活动。开发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将成为老师的最主要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把知识点细化和分散,把对能力的要求层次化,尽量做到课堂上体现出以学生探究和研究为主要形式,也可以把对社会问题的调查适当融进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就象一部戏,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要演好一部精彩的戏除了要有好的演员和导演,还要为演员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舞台,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才不会使所有的学生成为从同一个模板中复制出来的“同类人才”。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主体的能动性
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才也要多元化,要有不同的人才与之相匹配。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是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是得到了发展还是受到压抑摧残,就要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模式。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欲望、兴趣以及情绪,是否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根据学生来确定教学模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要帮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推而动之不如激而动之
假若学生是一个电子,学习过程是一个电子运动的过程,推而动之则显得很被动,如果激而动之就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了。激发学生斗志的方式有很多,如让学生有过成功的体验,就会使他们拥有一种会心的满足和快乐,这种成就感将会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如果一个老师总是在打击学生、挑学生的毛病,学生就会困惑和烦恼甚至是失落,那么他的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突发奇想或是一些有点不合常理的观点,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出来了,只能给予整合引发思考,不能泯灭他们内在的求知欲,不能打击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推而动之是短暂和软弱无力的,激而动之才是长久之计,才是能够把人们自身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的关键因素。
四、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景创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学习,所以情景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把知识、生活、情感、环境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事实和循循善诱的问题,让学生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情景中全身心投入地研究。既要让课堂有气氛有乐趣,又使课堂有条不紊,同时还要有真实性,不能让情景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使设计出的情景能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知识与社会的联系条理化,把目标与情感结合情景化。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以往那些陈旧落后的教学习惯,用新的模式与之相适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途径,让学生掌握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让新课程的实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