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活力来自于创新的论文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和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质。只有创新课堂教学,努力摆脱各种枷锁,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创新式教学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新教学观念,把语文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观念的创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以致创新教育受到严重制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容器般地接受的状态,导致主体性和主动性弱化,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得不到开发训练而日渐萎缩,严重影响了人格的形成。语文学科本来极富人文内涵、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可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往往被肢解成一堆堆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零件。如此的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抑制。究其根源,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者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者的”导”只是立足于“教材”和“教参”,而没有立足于未来社会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敢于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学生,实现创新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创新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字词,如何读懂课文,如何赏析优美语段,如何写好作文;教师还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地做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创新教学空间,改变语文教学新环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知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和学生主体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去完成的,而是在教学的空间上有广泛的创新性。可是,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落后现象,如: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的灌注式教学,只重视框框条条而轻视创新意识的教条式教学,只重视繁琐分析而轻视阅读感悟的理性式教学,只重视课堂课本而轻视课外活动的封闭式教学。如此种种教学弊端使学生学而生厌,思维受到严重束缚,学习能力偏低,个性弱化,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的要求。改变这种严峻局面,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创新语文教学空间,实行创新式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强调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环境多方面横向联系,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使教学活动向课外、校外延伸、拓展,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创新训练手段,培养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对语文教材的探索过程以及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语文教学的训练手段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除此之外就是这样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寡淡,学习效率较低,治学过于呆板,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尊崇权威,从众心理强,信息易饱和。创新训练手段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和谐,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较为愉悦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使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机械式的、使学生生厌的教学模式,要多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机会,教师也要下意识地去当学生,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满意。其次,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再次,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都以教师命题写作文的“陈规旧律”,可以让学生出题目学生写,教师参与写下水作文和学生命题的作文。近年来出现了话题作文,教师在训练这一类作文时应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大范围、多角度地讨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特征、创造才华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培养,并充分表现出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