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学生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基础上能动的认知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引入一些心理效应,会营造宽松、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生生彼此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自身的潜能,提升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自己人效应——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现象——自己人效应。即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甚至对于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拒绝起来也是那么困难。
学生们喜欢那些在观点、态度、信念、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自己人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学生成长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一、深入班级,了解学生。
了解是沟通交流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个性、能力、基础、兴趣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课后的观察与沟通对学生加以全面深入的调查,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业发展档案,努力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
二、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由于代沟的存在,在许多事情上师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尤其对待一些新鲜事物上,教师往往表现的传统,而学生则新潮时尚,师生间往往无话可说,无法交流。因而,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胸、积极的心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保有一颗童心,蹲下身来同学生交往;在同学生交流时,可以谈网络、论明星、议时尚,拉近相互的距离,建立彼此的互信。
互悦机制——促进生生关系的融洽
同学关系是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发挥学习同伴的互助互进的作用。而融洽生生关系的前提是同学间的相互接纳与欣赏。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喜爱引起喜爱,这就是人际吸引律中的对等性吸引律即互悦机制。大家都希望被喜欢,喜欢与被喜欢互为因果,心理上的接近,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辩证地看待同学身上的缺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你欣赏的地方,只需你把它挖掘出来,并真心加以称赞,你就会收获开心、快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们在和谐的同学关系中,能时时体验到友情的滋润,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划分语文学习小组的时候,就注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把不同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的男女同学,划分到不同的小组内,让学生间的交往有组织基础;然后,制定评价机制,以小组每个人的共同进步和小组内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等为评价依据,促使同学间在互悦机制的引领下,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共同促进学习。
三、罗森塔尔效应——让学生在期待中成长
经过多年的学习,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业上的落后者——弱势群体的存在。他们得不到师生的尊重,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罗森塔尔效应(即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望是一支“魔棒”,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能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信,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自信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给予他们积极的期望,并通过教师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也感受到这种期望,从而建立自信,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成为优秀的学生。
班级上有位叫刘序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平时考试很少有及格的时候,写作能力尤其差,平时写作文,都是胡写乱划一、二百字应付交差了事。教师批评教育无济于事,学习信心全无,开始自暴自弃。我教他们语文课后,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暗中观察了解他,发现他的长处和优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他的认可与期望。有一次语文测验,一道课外阅读题,许多同学都理解错了,但他却能很好地解读,我在试卷讲评时重点表扬了他语感好,创造性理解能力强,并当众读了他的答案,并期待他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我发现课堂上他腰杆挺直了,神情专注了,脸上露出久违的自信,渐渐地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后来还成了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
四、互惠原则——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共赢
当我们收到恩惠、礼物和帮助后,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将来予以回报。因为对恩惠的接收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人际互惠原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踩跷跷板,你给我力量,我就给你力量;你给我帮助,我也会尽力帮助你。
语文学科的学习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人文思想的渗透,需要同学间的相互促进和帮扶。在语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引导同学间,特别在学习小组内建立互赖关系,发扬互惠原则,创设互帮互助的氛围,形成合作共赢的机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同学间成果共享,相互启发,携手共进的作用。我的阅读能力强,可以帮助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对写作理解深刻,可以帮助你提升作文水平;我的口语交际能力好,可以帮助你锻炼口才;我的书法水平高,可以指导你练习书法……你有一个能力,我有一种特长,相互交换,我们的综合素养都会提升。
五、鲶鱼效应——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提升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获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沙丁鱼已经死了。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活泼好动的鲶鱼同沙丁鱼放到一起。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地四处逃窜,把整槽鱼搅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造成氧气充足,保证了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进渔港。这就是鲶鱼效应。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优良的学习方式。但现实中这种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们并不容易掌握合作学习的真谛,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与好奇后,往往归于懈怠,更有甚者把合作学习当成说闲话、打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也不会展示自己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适当引入鲶鱼效应,让班级中、小组里,有个性、有特长的同学搅动沉寂的学习氛围,起到引发和激励的作用。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都适当分配几条个性十足的“鲶鱼”。如:发言积极的;热情奔放的;思维活跃的;喜欢辩论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等。然后,制定规则,引发组间的竞争,看在语文学习中哪组的思维最活跃,气氛最热烈,讨论最有成效,发言最积极,课外阅读最广泛。在每组“鲶鱼”的带动下,同学的个性互补,优点互学,能力在在竞争中得到主动的提升。
总之,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师生、生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情绪生活。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引入心理效应,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和谐与高效。
本文标签:
[!--temp.ykpl--]